地學散文:
行走西晃山
周明軍
我很榮幸加入懷化市天佑登山隊,每一次地行走和登山都讓我無比地快樂和興奮。人間四月芳霏天,最是鮮花盛開時。在今年4月22日,我們登山隊一行30余人趁著最佳最美的時節,從懷化驅車一百多公里,歷近三個小時,來到了麻陽苗族自治縣西晃山。西晃山雄峰巍峨,山青水秀。顧名思義,位居西部,橫跨麻陽、芷江兩縣10多個鄉鎮,海撥1405米,全長100多公里,總面積10萬余畝。我們帶著對西晃山的向往和征服的欲望,終于領略和享受了這里大美的風景以及其所蘊含的歷史傳說和紅色基因。
(一)
中巴車噴著粗氣,一路搖晃顛簸,在經過一道曲曲彎彎的水泥路的終點,這個叫楊柳坡的大坡上停了下來。隊友們一下車,抑止不住渴望登山的興奮和欣喜,首先紛紛拿出了最好的社飯和美食招待大家,一來填飽肚子登山有力;二來減輕負重,利于登山。我一手抓把社飯,一手用牙簽簽著鹵豆腐,吃得口齒生津,神清氣爽。旅途的辛勞一掃而光,在品嘗美味的同時大贊廚師手藝高超,確實在我們隊友中有很多真才實學的廚師高手和文朋詩友啊!我們來自不同的單位和行業,能夠走在一起,就是一種難得的緣分啊。
中午時分,在隊長沈澤樹的精心組織下,請來了當地一位姓田的向導,他五十出頭,腰帶一把砍刀,話不多說,帶領我們一行踏上了西晃山徒步之旅。
在路上,我主動發問,田導高興地說:
“麻陽有座西晃山,離天只差三尺三”。相傳西晃山有名心慌山,為什么叫這個名,還有一個傳說故事。
話說一個冬天有一位后生趁著閑暇無事,一個人悄悄地走下山來,想看看山外世界,才走了二十多里遠的時候,突然覺得心里像丟失了什么東西似的,忐忑不安,他越往前走,就越不好受,似乎有人牽著他的心。他只好往回走。走著走著,心情舒適多了,到了家里,和好如初。原來,這就是思鄉病,文雅點說就是“鄉愁”。后來啊,只要這里的后生一旦外出,就會被濃濃的鄉愁困擾得心慌不安,坐臥不寧,一旦回家,便平安無事。
老田接著又說,西晃山還叫西王山,是緣于最高峰金頂側畔的兩口池塘,池水終年清澈,冬暖夏涼,飲之甘甜如飴,體之清如甘露,傳說是西王母娘娘的又一處圣泉瑤池。所以在上山公路到金頂的接壤處,至今還有兩口可照云影月色常年不枯的水塘,位于東邊的叫東塘,另一口像有獨角的牛就叫犀牛塘。說的跟真的一樣,讓我們親身體驗,心曠神怡。難怪乎,明代詩人郭棐在其詩詞《麻陽八景》中寫出了第二景《西晃堆嵐》,記得詩曰:“金山嵐氣晝蒙蒙,十二峰嵐翠靄重。有客鳴琴發天籟,笑披層霧見曈昽。”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與大山親近,與自然為伍,是我們每一個登山者的心靈雞湯和理想向往。聽著西晃山的傳說和故事,默念西晃山的詩詞歌賦,隊友們不管真假,開懷大笑,登山的勁頭始終不減,登山的步伐平穩自然。
(二)
西晃山是以熱情似火、艷陽高照的姿態和天氣歡迎我們。其實我們很早就有了登山的打算,由于春雨連綿而拖延至今才得以相見。恰好這個周六是4月22日,又逢上了世界地球日這個特殊的好日子,一個隊友笑著說,遇見是我們走過的路上盛開的一朵花兒。相見是如此美好,又是這般巧妙。
沿途蔥綠蔭茵,花香滿徑,負氧離子的豐裕,深深地呼吸著清新的空氣,飽含著絕美的芳香,真的令人陶醉,令人舒心,尤如夢境般地美好。
路過茂密杉林,遮天蔽日,恍如穿越黑夜,踩在細碎卵石上低頭緩行。生怕從黑暗里走不出來,有點讓人心驚膽顫、汗毛豎立。透過林中習習涼風,樹上陣陣鳥鳴,又讓人自覺放慢腳步,聆聽這難得的鳥語啼鳴,和諧麗曲。
走出杉林,笑逐顏開,大家相約在溪水邊擺出造型,合影留念。當來到一懸崖峭壁前,隊友們互相鼓勵,低頭摸石而過,前方有山澗高瀑,浪花飛濺,沁涼心肺。西晃山水清有魚,據說瀑布下的水潭里至今還存活著有古化石之稱的“娃娃魚”。就在今年4月初的《懷化日報》上我還讀到了當地村民捉到娃娃魚又放歸大自然的消息和圖片,如果這里沒有干凈的水質和良好的環境,相信娃娃魚在這里是絕對成活不了的。
感嘆西晃山的水凈,感念西晃山的山青,感恩西晃山的富有。隊友們一邊走,一邊摘著新鮮蕨菜,一路摘著鮮嫩的小竹筍,還一路摘著滿山的綠茶野茶。不過多久,大家收獲滿滿,大包小包。我在山路邊還摘吃了紅紅的三月泡,放進嘴里一咬,酸酸甜甜,味美極了。走過一個山地開發整理項目時,只見剛栽下的茶葉樹一派生機,長勢良好,讓我想起了麻陽名字的來歷。聽文友說,麻陽人勤勞肯干不怕吃苦是出了名的。為什么叫麻陽?就是說當天剛麻麻亮時,麻陽人們就早早地起床干活了。這也寓意著麻陽人、西晃山人的勤奮工作、吃苦耐勞和敢于人先的精神。只見西晃山山頭聳立著許多發電風車塔,每架塔上三片巨大的風葉靜靜而立,閃著銀光。
田導說:山頂的風車塔剛剛建好,還沒正式發電,但工程會很快完工的了,聽說塔上的風車每旋轉一次就能發出五元錢的電能來。
這將是多么大的能量啊!我們看到許多工人在忙著架線拉線,干的十分起勁。相信不要多久,這里就會銀光閃閃,扇葉飛轉不斷地輸送出永遠沒有污染的風能電力資源,將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提供巨大的能源支撐。
(三)
我們曾經登上了許多高山俊峰,都給了我們無限的快樂和享受,但在西晃山里除了給予我們快樂之外,還讓我們有了深深地緬懷和無限地感動。這是源于西晃山有一段難忘的革命歷史和紅色記憶。我們在大橋鄉高山寨郭家村,參觀了麻陽縣第一位中共黨員郭顯達烈士的故居,還參觀了湘西第一個中共支部即中共麻陽特別支部舊址所在地。如今,郭家村山頂的戰堡哨棚、巖屋、戰壕等遺跡雖已草木叢生,但依然見證著歷史的風云,時代的變遷。走近遺址,那濃烈的硝煙氣味,激烈的戰斗場景仿佛就在眼前——
1927年前后,中共麻陽特別支部書記孫家信、宣傳委員郭顯達和趙盛林等人在西晃山高山寨建立根據地,成立農民軍司令部,組織了百余人武裝,號稱“西晃山游擊隊”,與國民黨、清鄉部隊等反動武裝,進行了激烈頑強的斗爭。1927年10月,農民軍總指揮張祖植率領農民軍攻克了麻陽縣城,后因孤軍作戰,寡不敵眾,農民軍又撤回了西晃山,繼續堅持斗爭,直至中國革命的全面勝利。目前這段歷史還被當地一位作家寫成了長篇小說《西晃山游擊隊》,現在早已經付梓出版了。如今當地黨委政府在這里恢復重建了“中共湘西第一支部”舊址,成為麻陽乃至懷化紅色旅游的重要標志性景點,只見舊址黃土墻上還書有“英雄永遠在我心中”和“革命傳統不可拋”等白色石灰字跡革命標語,在一塊草坪邊樹立著三男一女四位英雄人物雕塑,傍邊修建有鮮艷紅旗為標志的紀念牌墻。整個工程規模宏大,還在不斷地修繕和豐富中。我們站在山下仰望青山白云,睹物思親,深深緬懷西晃山革命斗爭的崢嶸歲月和英雄先烈,祈愿這顆紅色基因的種子一代代永遠傳播下去……
歷時五個小時的爬山涉水、登高望遠,緬懷先烈,給了我們征服大山的滿足和難忘的回憶。我們每到一處,處處都是風景;我們每看一眼,滿眼青山綠水;我們每念一回,心中滿懷豪情。大美西晃山,我們期盼再次與你重逢,不說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