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 書
——與書為伴之八
有一本講寫作的教科書上說:讀書是吸入,而寫書(文章)是呼出。我覺得這個比喻還是比較恰當的:如果只是吸入而不呼出,那就會將人憋死;而如果只是呼出而不吸入,那就是死將至也——不是有一句形容人之將死的話叫做“只出氣不還氣”嗎?
人嘛,書讀得多了,就會使自己的文化、思想得到“沉淀”、“結晶”。久而久之,就會生出一種不吐不快的感覺,產生思想的“火花”。偶然遇到一個料想不到的“契機”,就會令這個不起眼的“火花”熊熊燃起——情不自禁地將其記錄下來,這就成了文章(書)。所謂“創作沖動”,大抵講的就是這一現象吧。而在這種“沖動”的狀態下寫出的文章,往往都是比較優秀的,大都是在冷靜下來后所寫不出來的。但是,這種“沖動”的薄發,必須是在“厚積”的基礎上才能產生的。
在我上小學的時候,冬天的星期天,有時候會替爺爺去放羊。羊在路邊覆蓋著一層薄雪的草地上吃草,我則拿著一本《林海雪原》在讀??匆粫簳?,抬頭眺望,眼前是一望無際的茫茫雪原(我的故鄉就在豫北平原),觸景生情,我油然生出“我什么時候能夠寫出《林海雪原》這樣的書啊”的感慨!現在回想起來,那當是我最初的“創作沖動”萌芽吧!
參加工作到地質隊后,在最基層的鉆機工作,我依然是拼命地讀書,也產生過創作沖動,還制定了“創作”計劃,列出了幾篇小說的提綱,但在將其付諸實踐(動筆)時,方知創作是何等的不易!雖然也苦勁拔力地寫出過一個短篇小說(現在看起來,那所謂的“小說”,是多么的稚嫩呀),可連自己都沒有勇氣投出去(那時,我雖然寫不出理想的作品,但由于讀書比較多,對于作品我還是有一定的鑒賞力的,亦即“眼高手低”)。
后來,調到機關當秘書,學習的條件好了,接觸東西多了,也懂得了“萬丈高樓平地起”的道理,我就放棄好高騖遠的念頭,從最簡單、最基礎的方面著手練筆,試著寫一些“豆腐塊”的新聞作品并不時有“作品”見報。繼而,我又試著寫詩、散文詩,寫人物通訊,并都能夠得到編輯的肯定而得以發表。接著,我又進入散文、小說創作,并且不斷在報刊、雜志上發表,不少作品還得了獎。每一篇文章的發表,都使我產生一種成就感——因為這是我通過拼命吸收(苦讀)而“呼”出的“成果”!這些“成果”的取得,不需要“請客”,不需要“送禮”,不需要看任何人的“眼色”行事,完全是憑自己的“實力”(肚里有“水兒”)和“真誠”(我所寫的作品,都是用“心”寫的)所取得的,面對這些“成果”,我問心無愧。
我一直認為:任何一個作者,都要對編輯、讀者懷有一顆敬畏的心,都要用心去進行創作。須知,一篇文章、一部作品,只有首先打動了自己,方能打動編輯、讀者,因為人心都是相通的。你連自己都打不動,誰又會被你的作品所打動呢?而那些自以為是的“小聰明”所胡編亂造出來的“爛文”,只能遭到讀者的唾棄!
隨著經歷閱歷的增長、視野的拓寬、思想的逐漸成熟,我的創作也就不那么捉襟見肘了,動起筆來也就從容不迫了。這不是我有多高的寫作能力,而是年齡使之然,不是有“世事練達即文章”之說嗎?
面前,我已經發表的文學作品(詩、小說、散文)已經有100多篇(足夠一個結集了),還有一個長篇小說正在寫作中(已經拉出10余萬字)。不少愛好寫作的朋友勸我盡快將作品結集出版,我只是回答說:等等再說吧。至于什么時候結集出版,還是隨其自然吧。
隨其自然,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嗎?
2017年11月8日完晚于莫測書屋
上一篇: 娘做的菜
下一篇: 秋水里的羊口造船廠船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