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歲末,得知姐姐姐夫要放棄在武漢做了24年的生意,去廣東幫忙帶雙胞胎孫女了,心里不禁感慨萬千。
姐姐姐夫算是進城務工的第一代農民工,1992年開始靠在一個市場上賣菜,給附近餐館送菜,每天凌晨兩點起床去批發市場進貨,天亮前趕回來擺攤,24年來,風里來雨里往,沒有雙休日,也沒有節假日,相反節假日他們會更忙。就這樣他們養大了三個孩子,買了兩棟房子,三輛汽車,算是過得比較好的。還有,姐姐姐夫對老人十分孝敬,鄰里關系處的好,親朋好友交口稱贊。當年他們小倆口在武漢站穩腳跟以后,就把他的兄弟姐妹、七大姑八大姨都介紹到這里做生意。市場管理員說,每逢大年三十之前,姐姐姐夫他們及其親戚提前收攤趕著回家過年,可他們一走,市場攤位空了一大半。
如今三個孩子都已成家,他們五年前就升級做外公外婆了,去年7月家中添了一對雙胞胎寶寶又升級當爺爺奶奶,別提多高興了。而我的外甥,他們唯一的兒子,也就是那對雙胞胎寶寶的爸爸,作為第二代農民工,從小在武漢長大,跟農村基本斷了聯系;他的妻子,也可以算是第二代農民工,十八歲起就到廣東打工,進入美容整容這個行業,現在收入很可觀,昨天剛買了一輛寶馬,裸車五十三萬多,真的是長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啊!聽姐姐姐夫介紹,他們的下一代,我外甥他的幾個老表,成家后現在都往廣東發展,開連鎖店,當老板,日子也過得紅紅火火。
這里我還要說一說我的表弟,我小舅舅唯一的兒子,今年剛40出頭,他們小倆口,那也是我很佩服的一對年輕人。他中專畢業后在家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只有到廣東去打工,妻子也是他中專的同學。他們在那家專接外貿出口的訂單的廠里打工近20年,是老板最得力的左膀右臂,表弟是管生產的副總,妻子是專門管設計接訂單的副總,而且,他們從老家帶了不少親朋好友去打工。前不久,聽說他們的老板因為年紀大了,不想做了,表弟就聯合幾個朋友一起把工廠買下來了,成立了股份制公司。他們小倆口拿出了自己這么多年打工的全部積蓄,當大股東,自己做老板了。
最值得一提的是我堂哥的小兒子,1986年12月在農村老家出生,現在已經結婚當爸爸了,孩子五歲了。小倆口靠開網店,去年8月在武漢買了一套房子,去年年底現金全款買車,太不容易了。買房的時候才8000元一平方,今年上半年很快就漲到了18000元一平方了,家庭資產很快就翻倍了。他們小倆口都是八零后,剛到而立之年,只有初中文化,完全靠自己打拼在武漢立足,買房買車,雙方父母沒有能力贊助一分錢,比起當今城市里流行的啃老族不知強了多少倍呢!
這三家都是我的親戚中在外面打拼過得很好的代表,其實細細盤點起來這樣的親戚還不少:大舅舅家里的大女兒,小倆口一直在海南、東北做建筑工,夫唱婦隨,雖然很辛苦但收入也很可觀,為兒子大學畢業后能在大城市買房拼命攢錢;還有大姑媽家里的小兒子,夫妻倆在云南昆明做燒烤生意,因為厚道勤快,生意一直很好,剛在武漢買了一套房;我孩子的叔叔,一直在武漢,靠在市場上賣菜多年的辛苦積蓄,買了兩套房子(其中一套在武漢中心城區)都是現金全款一次性付清,比我們上班族牛多了!
......
每逢春節,我的這些親戚們像候鳥一樣從祖國的四面八方趕回老家過年,帶著對家鄉對親人滿滿的愛,帶著扎扎實實在外面打拼的勞動成果,帶著熟悉而陌生的笑容四處走動拜年。而我最喜歡安靜的坐著,聽他們繪聲繪色講在外面打拼的故事。
他們,在陌生的大城市里扎根,人生地不熟,干著最辛苦最底層的工作,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賺的每一分錢上面都沾著自己辛勤的汗水和淚水。他們,一頭擔著城市建設的日新月異,一頭擔著農村老家的可持續發展,也為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農民工”!
嗨,我的農民工親戚們,你們都是好樣的!為你們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