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不由自主想起黃土地,雖然我離開它已經二十多年了。在這二十多年里,我一直稱自己是黃土地上的孩子,一直覺得自己的血管中流淌著黃土地的粗獷豪邁。
說到黃土,我總被它的浩瀚無邊震撼,被它清一色的黃所折服。我不僅故鄉的山西看到過它的英姿,就是在河南、寧夏、青海、甘肅、內蒙古和陜西看到過它綿延的風采。黃土塬、黃土臺塬、黃土梁和黃土峁構成了黃土高原的骨架,黃土粒是黃土高原的肌膚,黃河是它的主動脈。
那么,這一片雄渾的高原,誰是它的代言者?
是小麥,是白楊樹,是柿子樹,是蘋果樹,一個石塊,還是生活在黃土地上的像灰條一般的雜草。我想蘋果樹不能說明黃土地所有的內涵,它被黃土高原的一些地方廣泛種植是近幾十年的事情,而且僅在山西的運城地區、陜西的渭南地區,甘肅的靜寧、慶陽等地也被廣泛種植。試想想,黃土高原總面積六十四萬平方公里,這些種蘋果的地方才占多大的面積,它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成為黃土地的代言者。我只要站在黃土地上就在尋覓,也許我會終老在黃土地上。我的意思在簡單不過了,我就是離不開黃土地。但我無法作為黃土地的代言者,我簡單極了,只能背著遠行的行囊,辛苦奔波在世界上偏僻的角落。非洲是我最理想的駐足地,我可以發現人們感興趣的東西,并把它奉獻給黃土地。但我最終的理想還是回到這片我心儀的黃土地,并安居于此。我會種很多祖父和父親種過的蔬菜:韭菜、黃瓜、西紅柿、青茄子、南瓜、蘿卜、胡蘿卜、扁豆、蠶豆、豇豆、豌豆、土豆……我認真地給它們澆水施肥,生怕葉面上爬上一只蟲子,我會毫不猶豫地把把它們捉走,讓它們自由自在地在黃土地上生長。這些蔬菜也不能成為黃土地的代言者,因為它終究是在一兩個季節中瘋長,并且許多的蔬菜諸如西紅柿、胡蘿卜它們來自遙遠的西域,只是后來他們才在黃土地上扎下了根。
就是一個石塊,它更不能是黃土地上的代言者。因為它總被掩埋在黃土地下,而且是在很深的地下。只有在河邊山邊和切割很深的洼地里,我們才能覓見它的身影,對于遠離這些地方的人們很難目睹它的芳容。所以,當我老了,我要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就是在黃土地上找一塊好看的石頭。別的地方的石頭絕對不行,因為它不能和我血脈相通,不能代表我的形象。在石頭上記下我的生平和享年,留給過路人一點信息告訴他們我在這里出生成長死亡。然后抓一把種子在一塊向陽的坡地睡下,它們會在我躺下的地方汲取我軀體的養分茁壯成長,我就心滿意足了。但石塊亦不能成為黃土地的代言者,只有它經過風吹雨淋,風化成為黃土地上的土粒,將來勉強可以追授它為黃土地上的代言者。黃河是黃土高原的血脈,它全長5464公里,蜿蜒流經九個省,包括了黃土高原的七個省,又與四川和山東兩省有了一點關系。它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我們念叨的它流經中華民族的發祥地。正因為是黃土高原的一部分,正因為起到巨大作用,也不能為黃土地代言。我黃土地上的小村離黃河也就幾公里,一根煙的功夫開車就能到它的岸邊,它隨便的一條小小的支流就養育了我的祖祖輩輩,讓我不能不感恩黃河,但更感恩腳下的黃土地。不過,我現在看到黃河的一條條小支流,譬如與司馬光有淵源的涑水河在我家鄉縣城旁邊就是一條干水溝,只有快匯入黃河才看到一些水。
說道這里,黃土地的代言者將是多么普遍又多么重要才能受此大任。這樣一來黃土地上的野草也不在此列了,就譬如灰條,蔥綠的葉片在春末開始,一直秋去冬來,都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無論你如何抑制它的生長,只要你不把它的根須挖盡,它總在幾日以后昂然生長在你面前,而且很快變成一株小樹。灰條,又名灰灰菜,植物藜的莖葉,具有清熱、利濕、殺蟲的功效,它是自身的守護者,更是黃土地的守護者,功勞可謂不小,可還是不能成為黃土地的代言者。黃土地孕育了更加偉大代言者讓人高不可攀。
接下來說說白楊樹和柿子樹。柿子樹原產于長江流域,是我國本土樹種,是以后才走上黃土高原的。黃土高原上現在的大磨盤柿子個頭大,做出來的柿餅特別甜,是一種極品美食,我對它是垂涎三尺。現在我已經很少看到它了。即便如此,我固執地認為它不是黃土地的代言者。白楊樹在黃土高原隨處可見,茅盾先生對北方的白楊給予極高的評價,當然包括黃土高原地區,那是一個特殊年代的象征意義,激勵和振奮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白楊樹高俊冷酷,黃土地塑造了它的性格,不懼狂風,不懼嚴寒。漫天的飛沙,只是因為沒有白楊的扎根和保護,不然黃土高原也是一番和風細雨。白楊樹是黃土高原最普通的一種樹,只要有草的地方,就有白楊樹的影子。白楊樹是不太講究生存條件的,大路邊,田埂旁,哪里有黃土的地方,哪里就有它的生存。只要有一點養分,白楊樹的一截枝條就會生根、抽芽。只要挪動一點雜草生存的空間,它就會把黃土地裝點,撐起一片綠色。只要給它一點寬松的環境,讓它吸收自由的空氣,它就會挺拔向上。它不枝不蔓,扎根在貧瘠的土壤中,隨遇而安,與世無爭,是完完全全的草根族。白楊樹的性情是平民化的,可又是最富貴的。它可以當柴燒,可以打家具,可以做屋檁棟梁,可以制作農具,和養育它成長的黃土地一樣,樸實無華,在一些人眼中,幾乎會忘記它的存在。可對于荒寒貧困的黃土地,它卻是偉岸的大丈夫,在一年四季里留守著,裝點著,給黃土地減幾分貧寒和寂寞,增幾分生動和美麗,因為它的根已經和黃土地連為一個整體。厚實的黃土地下,涌動著白楊樹不朽的生命,黃土地酥酥地勃發了,一片片地延伸著綠。這樣說來,白楊樹本來就是黃土地上的樹種,完全可以作為黃土地的代言者,但我自私地認為,它還是不能成為黃土地的代言者。
最后說到小麥,我認為它完全可以成為黃土地的代言者。小麥起源于西亞,栽培歷史有一萬年歷史,在我國栽培有四千多年歷史。小麥一來到我國,就落腳在黃土地上,隨后向中國的各個地方發展蔓延,漢朝以后才逐漸向南推廣。小麥與黃土地的感情可謂深厚,足以與中華文明的發展史相媲美,足以震撼我們。據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的估計來推算,當時小麥約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百分之十五多一點。就是當下,小麥種植面積和產量依然是我國僅次于水稻排在第二位。黃土高原由于水量的缺少,小麥又相對耐旱,所以理所當然小麥是黃土高原絕對的主角。記得我小的時候,家鄉還沒有推廣種植蘋果樹,小麥隨處可見。只要一到冬天,漫步在黃土地上,只有小麥的綠給黃土高原在這個季節依然帶著生機。綠的麥苗、黃的土、雪的白是冬季故鄉最主要的色彩。我在這個季節,最喜歡在麥田里奔跑,那是自己思想最為活躍的時刻,想自己的學習,想自己的未來和理想。夏季來臨,我更喜歡坐在麥田邊,聞著來自麥散發出來的清香,抑或是來自泥土的香味。麥黃季節,麥浪翻滾,陣陣的麥香向我們涌來。金色的麥田,涌動著豐收的喜悅。父輩們開始戴上草帽,拿上鐮刀,到地里掄起鐮刀鏺麥。看看小麥從頭一年的陰歷八月十五前后到第二年陰歷五月初,黃土地只有三個月不能與小麥為伍,這三個月小麥靜靜呆在家鄉農人們的糧囤中,積聚力量重新回到黃土地。小麥養育了黃土地上的人們,雖然貧瘠的黃土地不能讓它昂揚飽滿,但足夠讓小麥茁壯成長,足夠讓黃土地上的人生活富足。遍地的黃土,遍地的小麥,相得益彰,讓漫天的黃土變得規規矩矩,緊密地圍繞在黃土梁峁的周圍。黃土地和小麥親密相伴的四千多年,相互為彼此做足了廣告,所以小麥成為黃土地的代言者已經無需多言。
這么看來,小麥理所當然是黃土地的代言者。只是可惜,在我的故鄉晉南,蘋果樹占據了絕對的主角。還好在六十四萬平方公里的黃土地上,小麥依舊占據著絕對第一的位置。我經常坐車經過關中平原,尤其是在冬天,看到誘人的麥的綠色,我的眼發呆了,我整個的身體幾乎不愿意移動了。因為我太喜歡這樣黃土地和小麥的完美組合了,它們是我心中定格的一幅名畫,無論我如何遠離,也走不到畫框的外邊,始終在它的里面游弋思索。
說到底,小麥才是黃土地上真正的代言者。在黃土地上生活著或生活過的人一定會認可的,一定舉雙手贊成的。
2017年10月28日寫于成都家中
2017年10月29日修改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