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接觸宏村,是在一幅水墨畫中。那是我在裝裱一幅畫作時,一下子就被畫中的宏村所吸引住——現在的中國,居然還有如此如詩如畫的鄉村!由此,到宏村一游,成了我一個心底的夙愿。
今年暑假,我的兒子去宏村寫生,帶隊老師允許家長隨行,于是,我就和幾位家長,隨兒子們去宏村了。
據資料介紹:宏村距黃山60余公里,村落面積近20公頃,始建于南宋紹熙年間(公元1131年)。它背倚黃山余脈羊棧嶺、雷崗山等,地勢較高,常年云蒸霞蔚,時而如潑墨重彩,時而如淡抹寫意,恰似山水長卷,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被譽為“中國畫里的鄉村”。
一路上,我們的話題,大都和宏村有關。越是臨近宏村,我越是按耐不住激動的心——不知宏村是“看景不如聽景”、還是“千聞不如一見”啊?
近了、更近了,當現實中的宏村映入我的眼簾時,我不由驚嘆:啊——我幾乎不知自己是在欣賞一幅優美的水墨畫,還是步入了畫中村!
進入宏村,迎面而來的是南湖,這一始建于明萬歷丁未年(1607年)的南湖,位于宏村南首,是宏村的一個重要景點。湖成大弓形,整個湖面倒影浮光,水天一色,遠峰近宅,跌落湖中,樹蔭婆娑,日光斑駁,明暗協調,動靜相宜,無怪乎古人稱之為“黃山腳下小西湖”!湖之四周,布滿慕名前來寫生的學子,他們或靜神凝思,或揮灑潑墨,吸引了眾多的游客觀看,成為湖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一座南北向的拱橋橫跨水面,將南湖一分為二。沿橋北行,湖的北畔就是著名的南湖書院。這座具有傳統徽派風格的古書院,占地近10畝。明末時期,宏村人在此建六所私塾,又稱“依湖六院”。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將依湖六院合并重建,取名文家塾,亦名南湖書院。曾任清政府內閣中書、民國代總理大臣的汪大燮及當代著名的科學家李小鵑等學者,均受啟蒙于此。
出書院,我們穿行在迷宮般的小巷進入村中。小巷寬約兩米左右,一邊是一米多寬的石板路面,一邊是幾十公分寬的水圳。水圳,是宏村人的一大創舉。宏村人的祖先很會利用自然溪水來做文章,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3年),他們在村的上首浥溪河上攔河建石壩,又用石塊砌成總長1200多米人工水渠,利用地勢落差,把一泓碧水引入村中,長年清水不斷。村中各戶皆有水道相連,汩汩清泉從各戶潺潺流過,使得層樓疊院與湖光山色交輝相映,處處是景,步步入畫。
小巷兩邊的墻上蔓延著爬山虎,院落中探出蔥綠果樹,幾盞紅燈籠點綴其中,使狹長的小巷瞬時有了靈動之美,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走出幽靜的小巷,令人頓感豁然開朗,宏村又一代表性的景點——月沼——呈現在我們面前:月沼水平如鏡,周圍青石鋪展,粉墻青瓦的房舍整齊有序地分列沼旁,藍天白云跌落水中。據導游介紹,月沼始建于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年--1424年)。當時宏村人汪思齊發現村中有一泓天然泉水,冬夏泉涌不息,他三次聘請海陽縣(今休寧)的風水先生何可達,并族內高輩能人,經過“遍閱山川,詳審脈絡”,制訂了村落全面規劃水系藍圖,建九曲十彎的水圳,把西溪水引入村中心天然井泉處建成半月形池塘。之所以建成半月形,取“長盈必虧,半虧有盈”之意,由此可見宏村人祖先的智慧:凡事留有余地,懂得留白和節制、進退與取舍!月沼之水,來自于九曲十彎、穿堂過屋的水圳,經月沼最后注入南湖,出南湖,灌農田,澆果木,重新流入濉溪。
隨后的幾天,除了吃飯、休息,我們就是陶醉在這如詩如畫的村落中。我們既領略了天朗氣清中宏村的清新明快,也體味了濛濛細雨中宏村的朦朧之美。徜徉在宏村街頭,才使我真正領悟到“移步成景、處處入畫”的真正含義。
我們不僅欣賞街景、民居,也還先后進入到樂敘堂、承志堂、德義堂、松鶴堂、碧園等古代民居建筑群,品味那獨具匠心、精雕細作的磚、石、木雕裝飾。這些雕品花樣繁多,技法多變,內容豐富,寓意深刻,充分體現出了古人的聰明才智。更令我難以忘懷的是,宏村人對室內陳設的博大精深,無論是匾額的懸掛、幾案的陳列,抑或桌椅的擺放、座位的排列,都頗有講究,無不透露出古代徽商那富有哲理的文化、思想。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飾品,以及歷史文化,帶你穿越歷史的隧道,讓你和充滿睿智的古人神交。此刻,你就會情不自禁地放下塵世所有的紛擾,任由思緒漫天飛揚,讓疲憊的心靈得到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