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停電
來源:作者:劉少峰時間:2011-12-10熱度:0次
因為電網檢修,小區停電一天,我無奈的準備“忍受”一整天的諸多不便。一天下來,才感覺“偷得浮生半日閑”的狀態真好。
不用微波爐的早餐別有風味;不坐在電腦前敲字讓脖頸放松了一天;不在午飯時邊吃邊看“午間新聞”才發現這段時光和家人共享的愜意;不整天都呆在室內才感覺擺脫按部就班的忙碌是多么難得的閑適。
整個世界都好象放慢了匆匆的腳步,停止了往日的嘈雜和喧囂,就好象走在除夕夜突然變得空壙寧靜的大街上。
從書架上取出一本書向屋前的小河邊走去,這條我天天都在書房陽臺上望見卻視而不見的小河,今天才感到她那么的讓人親近。坐在河岸長廊的木條靠椅上,沒有了河對岸體育公園喇叭傳出的婚慶主持人高分貝夸張的尖叫,可以聽見小河從腳下靜靜流過的柔聲慢語的述說。岸邊幾個垂釣人的專注,讓我想起“斜風細雨不需歸”的畫面。沿著長堤漫步的老者和不時推過的裝滿孩童清脆笑聲的嬰兒車,讓我心生莫名的感動。
我帶到河邊去讀的書下意識的選了《瓦爾登湖》,梭羅在湖邊林地里自建的小木屋是沒有電的,雖然他所處的時代,距離蒸汽機的發明已經150年——工業文明已臻成熟。十多年前,我斷續用了大約兩個月的時間,不求甚解的“看”完了這本書;今天我坐在小河邊凈心而讀,把初讀時標注提示細讀的章節重讀了一遍,才發現初讀時對梭羅和他的這部著作認識和理解是多么的膚淺。梭羅其實是不同于陶淵明和劉禹錫的,雖然《瓦爾登湖》、《挑花源記》和《陋室銘》都是有內涵相通的傳世之作;畢業于哈佛的梭羅卻沒有選擇做官、經商,而是選擇了心靈的閑逸,為了更加接近真理。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他已銳敏的感到,工業文明“讓人類已經成為他們工具的工具”。他隱居瓦爾登湖,邊勞動邊研究、體驗,才有可能寫出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瓦爾登湖》。說他是一位環保主義的先驅也可以,他更是一位積極出世捍衛真理的斗士,本質上他主要還不在其對“回歸自然”的倡導,而在其對“人的完整性”的崇尚,對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他短暫的一生,都是在體現人類“解放自己”的一生。因為他本人如土地般真實和對真相的苛求,他享有靈魂高貴的孤獨。重讀異于初讀的點滴心得,讓我欣喜。經典所以是經典,就在她具有永恒的魅力,百讀不厭,常讀常新。
感謝停電,讓我不只是看到、聽到而是欣賞到流過屋前的這條小河所承載的生動自然的和諧之美;讓我不只是重溫而是對一部好書得以重點的品讀,心有所思,更有所悟。
這次“被”停電,才發現我們往往被世事所“被”,被他人所“被”,更多的還是被自己所“被”。我們被現代物質文明裹挾著匆匆前行,寧乘時速300公里高鐵不知沿途景色,也不愿蕩一葉輕舟讓兩岸風光盡收眼底。為了各種名目的“目標”碌碌了年華,錯過了邂逅一朵花開的美麗,忽視了父母的殷殷叮嚀,揮霍了本可以用來讀書的時光,甚至無暇靜靜的扣問自己的心靈,我們還應該有所敬畏,懂得感恩。
真該把我們的腳步放慢一些了,“等一等靈魂”。
劉 少 峰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