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土詩群通訊》2013年第1期(總第7期)
來源:作者:田+章時間:2013-02-28熱度:0次
2013年第1期(總第7期) 出版日期:2013年2月28日 刊名題字:常江 主辦:詩家園網站 本期編輯:田建國 章治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信息與簡訊
胡紅拴地學詩歌朗誦會在中山大學舉行
(上圖為朗誦會現場一角(廣東省地質學會提供)
[本站消息]沒有鮮花、沒有彩帶,沒有背景板,現代多媒體效果的絢麗替代了傳統意義上喧囂的鋪張,由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中山大學、人民出版社、廣東省地質局、廣東省地質學會、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等單位主辦,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詩歌專業委員會、廣東省作家協會詩歌創作委員會承辦的一切以從簡、實用為原則開展的地學文化進校園之中山大學胡紅拴地學詩會朗誦會近日“靜悄悄”地在幽靜淡雅的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學術報告廳進行。
詩會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胡紅拴主編的《名山勝地桂冠里的地學奧秘》首發式暨贈書活動為起點,彰顯中青代地學文化學者的當代最新最高研究成果。以中大學子用配樂詩演繹表演朗誦的胡紅拴的系列地學詩歌為主旋律,唱響了《火山島》、《潮汐》、《岡巴拉遐思》、《巖石循環》等地學詩歌的交響。以國土資源部高級咨詢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寶才的學術報告《中國礦產資源形式分析與對策》為高潮結束曲,串起了地學文化建設靚麗的圣光。
中國地質調查局原常務副局長王寶才,廣東省地質局黨委副書記、巡視員丁明貴;羊城晚報報業集團副總經理、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兼詩歌委主任溫遠輝,廣東省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主任、博士生導師張珂,廣東省地質學會秘書長李鑒倫和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副主席兼詩歌委主任胡紅拴等兩百余位專家學者和中大師生參加了此次文化盛會。
《淮風》詩刊刊發“中國國土資源詩群”作品小輯
[本站消息]安徽《淮風》詩歌季刊今年第1期(總第93期)在頭欄“詩歌大展”中首條刊發“中國國土資源詩群”作品小輯,作者有常江、胡紅拴、李春生、鄧小輝、馮旭紅、郭淑珍、華野、喻紅、浩歌、馬行、章治萍,作品共10個頁碼。《淮風》詩刊是經相關部門批準出版的已經創辦達二十年的我國老牌詩刊,創辦者系《詩刊》第一批編務人員之一、著名詩人劉欽賢。現任《淮風》主編是宮蔚國,副主編是陳傳萬、李志銘。
《新快報》、《中國國土資源報》辟專版報道地質詩人胡紅拴 [本站消息]《新快報》1月10日在第A52版的“河南人在廣州”專版,刊發該報記者李村撰寫的長篇通訊《“跨界”胡紅拴:“我喜歡各行業都‘玩’一把”》(瀏覽網址:http://www.ycwb.com/ePaper/xkb/html/2013-01/10/content_62662.htm?div=-1),詳細介紹了胡紅拴喜歡的各“行”各“業”,并配發了多幅圖片。據悉,翌日《中國國土資源報》副刊也刊發了該報記者楊旋撰寫的《胡紅拴:一個地質人的多面人生》長篇通訊。胡紅拴先生是我國當代著名地質詩人,又名胡宏,筆名山夫、古全,1961年出生于河南洛陽,系中國作協會員,中國國土資源作協副主席兼詩歌專業委員會主任,廣東省地質學會專職副秘書長兼科普委主任等,不僅是多所高校與研究單位的兼職教授、研究生導師、顧問等,而且擁有副主任醫師資格。他的作品散發于《詩刊》等眾多報刊,出版有《胡紅拴詩選》、《山道》等50余部文學著作,獲得過“中華寶石文學獎”等獎勵。 中國國土資源作協等單位舉行中山大學地學詩會 [本站消息]近日,由廣東省地質局、廣東省地質學會、中山大學、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人民出版社、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廣東省作家協會詩歌創作委員會與中國國土資源作協詩歌專業委員會在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學術報告廳舉行了“地學文化進校園”之“中山大學地學詩會”。詩會以地質出版社出版的《從古脊椎·地質體氨基酸到農業生物地球化學的理論與應用研究——王將克、鐘月明交叉學科研究學術文集》和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名山勝地桂冠里的地學奧秘》首發式活動為起點,彰顯老地學專家王將克、鐘月明教授從古生物到環境地質的學術成就和中青代地學文化學者的當代最新最高研究成果。以中大學子用配樂詩演繹表演朗誦的胡紅拴的系列地學詩歌為路徑,唱響了《火山島》、《潮汐》、《岡巴拉遐思》、《巖石循環》等地學詩歌的交響。以國土資源部高級咨詢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寶才的學術報告《中國礦產資源形式分析與對策》為高潮結束曲,串起了地學文化建設靚麗的圣光。中國地質調查局原常務副局長王寶才,廣東省地質局黨委副書記、巡視員丁明貴;羊城晚報報業集團副總經理、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兼詩委會主任溫遠輝,廣東省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山大學地球科學系主任、博士生導師張珂,廣東省地質學會秘書長李鑒倫和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副主席兼詩委會主任胡紅拴等兩百余位專家學者和中大師生參加了此次活動。
章治萍、黑馬入選《龍口文學》“當代打工詩人20家”
[本站消息]山東省龍口市《龍口文學》雜志2012年冬季號(總第41期)辟“當代打工詩人20家”專欄,泛國土資源系統內詩人章治萍、黑馬入選,并各自發表了打工素材的組詩。章治萍本名章志平,系青海煤炭地質局物測隊職工,自1992年3月在隊屬企業會計員兼統計員的崗位上主動要求下崗后至今長期輾轉在海口、西寧、上海、常德等地的外貿公司、報社、雜志社、廣告公司、外資大型商廈、詩歌學會等單位打工,目前在無錫從事圍棋教育工作。黑馬本名馬亭華,系江蘇煤炭地質局147隊職工,曾有打工經歷。
煤礦詩人劍熔(李建榮)詩集《家園書》由沈陽出版社出版
[本站消息]煤礦詩人劍熔(李建榮)詩集《家園書》近日由沈陽出版社出版,這是作者繼詩文集《山野風鈴》、詩集《風牽著的手》之后又一部著作。詩集精選了詩人在2000年至2011年間發表在國內外報刊公開發行的詩歌127首,系“萬賢叢書”之一,由臺灣著名詩人、《葡萄園詩刊》主編臺客先生作序,詩集分煤城、愛河、村莊、散章四部分。
馬行詩集《詩歌:海拔3650之上》由漓江出版社出版
[本站消息]山東石油詩人、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詩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石油化工作家協會副秘書長、山東省作家協會詩歌創作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馬行(馬利軍)的詩集《詩歌:海拔3650之上》日前由漓江出版社出版。此書系中國作家協會2011年度重點扶持的兩本詩歌類作品集的之一,收錄詩人青藏雪域行而成的詩作近九十首。
煤礦詩人劍熔詩作獲得“第二屆中國詩歌大賽”銅獎 [本站消息]世界詩人協會中國分會主辦的“第二屆中國詩歌大賽”日前發布頒獎公告,煤礦詩人劍熔(李建榮)的《沉默的殘荷》一詩獲得銅獎。該獎一年一屆,獲獎作品將刊發于世界詩人協會中國分會編輯的詩歌雜志《中國詩歌月刊》。 ★詩群論壇(“煤地詩人三杰”小輯)
華 野
男,本名魯曉華,中國煤炭地質總局中煤地質報社總編輯助理、編輯部主任、主任編輯。1985年開始業余文學創作,著有詩集《久別的日子》、《遠去的白帆》、長篇小說《煤勘人》等,文學作品及新聞作品多次獲獎。系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煤礦作家協會理事、中國國土資源作協理事兼詩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旅游文學委員會委員、華北煤炭地質作協常務副主席。 遙遠的鉆塔(組詩) ■華 野 游動的部落 地質勘探隊長年在外游蕩像吉普賽部落走到哪里哪里就有鉆機轟鳴和笑聲朗朗 地質隊長相當于部落酋長只要他一發話全體隊員就得出發或野外勘探或山村打井或為失學的孩子捐款如此說吧除了不能幫寡婦生孩子什么好事難事險事都得干 都能干 每當完成勘探任務全隊要轉入新的施工點當地老人擺酒送行相互祝愿大媽大嫂異常留戀給隊員們塞滿紅棗雞蛋幾個被捐助的少年兒童竟哭聲一片也有大妹子把自己的照片悄悄地放進了洗干凈的鉆工服里 面 勘探在天邊 搞地質的人都知道只要野外勘探大多在很遠很遠的地方而且那里很荒涼如大漠 戈壁 雪野 山川地質隊員們都稱那遙遠的地方是天邊也難怪從勘探點回趟家路上就得五六天不是天邊是什么若是就在家門口下炕就能勘探那能叫天邊么恐怕只能叫炕邊 荒野勘探很苦寂寞無邊可隊員們苦中有樂工作之余總愛把女友照片看看惹得幾個沒有對象的格外眼饞于是 當有姑娘在此經過幾個家伙便如饑似渴地看直瞅得脖子發酸美人消失在地平線 有鉆工媳婦來此探親偶然見到這情景抿嘴笑對小伙子言別看了別看了大老爺們也不怕人笑話等嫂子我回去后給大伙每人介紹一個小媳婦讓你們白天晚上看個夠 再看這幾位平時啥都不在乎的“猛男”此刻竟羞紅了臉就像小姑娘一般嘴里忙說中中中謝謝嫂子這么關心理解咱說罷轉身奔向鉆場抄起鐵鍬一通猛鏟直引得機長大聲喊誰呀 這是誰呀往泥漿池里瞎鏟啥搗什么亂 荒野勘探很苦寂寞無邊單調的日子讓年輕鉆工激情騷動 煩躁不安然而 只要聽到機長召喚便精神抖擻干勁沖天那奮勇的勁頭就如一群猛虎下了山 憨憨的鉆工兄弟 噢,在勘探隊有一群來自農村的輪轉工兄弟他們在鉆機人數占到一半承擔的工作有許多 農民工兄弟平時言語不多可干起活來力氣絕不吝嗇像一只沙漠中負重的駱駝默默奮力向前絕不偷懶圖閑 農民工兄弟平時也抽煙但每包絕沒超過五塊錢還有更節儉的就卷一支自造的大炮筒放在嘴里叭嗒叭嗒一樣陶然 農民工兄弟就怕打出廢品井因為只要井一報廢就得重干等于這個月沒掙錢而掙不下錢回家的日子艱難想想也對不起在家操持的媳婦更對不起六十多還要下地的爹娘 農民工兄弟最盼望的是過年這時工程已完鉆機放假大伙掖好發的那些工錢身上背著給老爹買的酒孝敬老泰山的煙還有捎給老娘的兩盒高級奶油餅干 其實,這還沒完有農民工懷里還藏著給媳婦的禮物卻是兩件巴掌大的小內衣瞅著……就那么性感這不是農民工會玩個小浪漫是看閆技術員買后才學著干 在回家的長途汽車上老鉆工和農民工聊天小張你懷里藏的啥東西咋鼓鼓囊囊像長了乳房唉呀呀,你再看小張的臉竟像大姑娘一樣赧顏 攻關小組 工區勘探鉆孔突遇塌陷復雜地層鉆機卡鉆立即,成立技術小組攻關讓臭皮匠的智慧把地層深處照亮讓鉆機重新挺進向前穿過沙層穿過硬巖接近那地下的寶藏 攻關小組里有一個俊秀姑娘她是隊上的技術員來鉆機檢查勘探生產安全偏偏遇上了塌陷卡鉆鉆工們都覺得不好意思關鍵時刻掉鏈子正逢檢查卻撞上這鬼事真他娘不給咱男人長臉 然而,罵歸罵制定方案戰勝塌陷解決卡鉆故障攻關小組每個人都顯出不俗的智慧展示出深厚的思想仿佛都成了諸葛亮一個人的高招十個臭皮匠也沒法擋誰也說服不了誰每個人的見解都各有所長 最后,眾人讓女技術員發言她笑容燦爛只將大伙的發言歸納總結一番嗚拉,立刻贏得掌聲一片男人們高叫著好!就這么辦 落實方案,故障解決圓滿攻關小組就此解散然而在以后很長一段日子里人們都還說自己是攻關小組成員曾經和隊里女技術員一起攻關而且在她的方案里也有咱哥們的真知灼見 終 孔 鉆井勘探六十天進尺達到一千三竣工一個深水井為煤礦用水攻克了難關 終孔這一日機長宣布放假一天鉆機放假 大伙當然喜歡都想回家瞅瞅父母看看那想死個人的小媳婦可無奈離家太遠坐火車來回就得三天一天假嘛 還沒到家就得返坐飛機能到家可也就剛照個面啥也沒吃啥也沒干時間已到只得回返你說這回去干什么既解不了渴也解不了饞整個就是他媽的路上瞎轉 于是 大家伙合計都在鉆機統一活動兵分兩路 各管一邊一伙采買做飯白酒啤酒要全慶祝終孔會餐一伙收拾鉆場為下個鉆孔準備一番爭取贏得一點時間 至于回家嘛嘿嘿 只能等到年底收工再心急如焚連夜把家還 責任 襟懷 技法——魯曉華詩集《久別的日子》讀感札記 ■申 身(河北) 一 詩友魯曉華贈我一本他的詩集《久別的日子》,讀后草記所感,互相切磋詩道。 《久別的日子》選詩122首,編為四輯,首輯是對煤田地質戰線的贊歌。讀后,想到了當今詩人肩頭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 詩人魯曉華,既是我國煤田地質大軍中的一位成員,又任職于這支大軍上層建筑的《中煤地質報》社。這使他在把握煤田地質職工生活、勞作、情懷、理想上,既可高瞻遠矚掃描整體,又可近距離捕捉特寫鏡頭。所以他筆下的煤勘職工,形象真切,情志高尚,特質突出,可敬可佩。 他詩中的《鉆工本色》是:“大山般的塑像……/挺舉起你那黝黑的臂膀/為人類再托出一個/暖暖的太陽”。把煤田地質鉆工,用一座大山雕出了高大形象和火熱風范。 他寫《鉆機班長》:“喝白酒整瓶對嘴吹……晚上睡覺/嫂子命令他洗腳后方可上床/若在鉆機上 扯淡/可現在班長一句話也不敢說/嘿嘿一笑/乖乖照辦”。把野外一線領班骨干的剛強性格和生活情趣,用疏疏幾筆,勾畫得活靈活現。 他詩中的《女檢驗員》,“一忙起來也常加班加點/為了保證煤樣的檢測質量/三伏天竟在室內支起火爐子/熱得汗水流淌……”用“三伏天”和“火爐子”兩個意象,道出煤質檢驗崗位女性角色樂獻青春的熾熱情腸。畫龍點睛,以一抵十,善用筆墨。 他詩中的《煤之斷想》,“生命的永恒就是燃燒/夢中的向往就是灼烤”。移情于物,借題發揮,喻示了為煤而戰大軍的使命、理想、熱衷和獻身精神。這些贊人、詠物的詩,局外人不易捕捉,魯曉華“近水樓臺先得月”,為這支大軍唱了贊歌,抒了真情,塑了形象,形成了這部詩集題材上的一大特色。 如果說,著名詩人李瑛為軍旅詩做出了貢獻,那么,魯曉華也在為煤田地質大軍做了詩的努力。所以這類詩的價值,超越了詩文本的自身,他表現了詩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意識。記得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國文聯、中國作協全國代表大會上,號召詩人作家藝術家“通過形式多樣的藝術創造,為人民放歌,為人民抒情,為人民呼吁。”這給文學藝術為人民的永恒主題,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從國家方略、時代使命角度看,魯曉華的詩,與時俱進、方向正確、責任感強,這是可貴的,也是可賀的。 二 詩這門學問,最講胸襟、情懷、境界。境界的高低,決定著詩品位的上乘、中流、下等。所以當今讀者讀到那些污染心目的低級庸俗淫詞濫調,憤言慨之:“下!” 所好的是,詩界的“下”者,畢竟為數寥寥,而當代詩界廣大詩人的襟懷情志,既有東風萬里,又具陽光熱度。2008年汶川地震詩潮,大愛撼動九州,此乃詩壇一大光榮。 我總認為,詩,怎樣寫,固然需要講究。但寫什么,就更重要。從這個角度來讀魯曉華《久別的日子》,令人高興。 在他這本詩集里,可以讀到《謁遵義會議會址》、《先驅頌》、《西柏坡,歷史的詩行》、《懷念白求恩》、《紅軍山》等,這無疑是為中國革命歷程譜寫贊歌。還可以讀到《題故宮》、《朝覲孔子故里》、《拜杜甫草堂》等。這些詩中,可使青年一代聽到歷史的回聲,獲得有益的感悟。 詩集中的《感受西藏》、《登頂華山》、《黃果樹瀑布》、《少林寺游感》、《長城頌》等篇章,可使讀者從祖國的大山名川中,獲得美的享受和視野的擴展,更可從中提煉哲理和二度抒情。我從2005年至2008年,用四年時間尋訪了我國十八個朝代的十萬里長城。青山如海,長城似龍。我在走訪中得知,已有數十位外國首腦,登我長城,不勝感慨。魯曉華在《長城頌》中寫出了很有分量的詩句:“撐起了中華民族的脊梁”。這一句詩,現實中有浪漫,浪漫中有現實,可謂形神兼具。 讀魯曉華的詩,使人想到了一個題材方面的話題:即每位詩人應該關注重大題材,以使自己的作品容天地,納古今,傳千載。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其所以在官場、在文壇、在民間,讀與用的頻率極高,與題材的大度和境界的高度分不開。 包括詩在內的文學,從形式上看,是一種自然生態;但從內容上看,在任何國家、任何時代,都是由國家導向決定枯榮。在我國的社會主義歷史時期,無疑要抑制對國對民有負面效應的下流低級作品,而要倡導主旋律,以使文學同我們國家的根本利益和諧發展。魯曉華的創作,堅持主旋律,力求自己的詩作為國家凝聚力奉獻功效,這就構成了《久別的日子》在胸懷情志方面的顯著特點。 從哲理上講,立足點有多高,視野就有多遠。所以詩人要遠離低級趣味,擺脫小家子氣,走出小我圈子,而自覺地關注歷史、國家、民族、蒼生,注重大題材,敞開大胸懷,力寫大境界。所以詩人魯曉華注重大題材的取向,把握筆墨的重點,這是十分可貴的選擇。 三 政界、民間,輿論、時勢,把我們詩人舉到真善美前衛軍的位置,實在是詩界的一大光榮,同時也是對我們的一個考驗。所以詩人應該特別注意關注社會上的是非、曲直、陰陽、利弊,自覺地為精神文明建設添磚加瓦。橫眉冷對假惡丑,“怒向刀叢覓小詩”,繼承魯迅精神的詩人已成詩壇主力軍。他們從宏觀、微觀、正面、側面,揭露、鞭撻、掃除假惡丑垃圾。詩人魯曉華就是這項斗爭中的積極參與者。 在他的詩集中,有正面歌頌真善美的篇章,同時也有鞭撻假惡丑的篇章。我覺得寫鞭撻假惡丑的詩,既貴強攻,也貴巧打。他有一首題為《誘惑》的小詩,值得一讀。全文抄下: 是一杯有毒的紅酒 沒有抵抗力的 嘴一沾便醉倒 身不由己的時候 也是心兒猛醒的一刻 但 晚了 魚一上鉤 那根很美的曲線 便倏地繃 直 當今社會上的“誘惑”花樣不少,有錢誘,有色誘,有毒誘,有名誘,等等。這種社會現象,傷風敗俗,污染道德,觸犯法律,破壞安定,成為社會一“瘤”,不可等閑任之。有責任感、有正義感的詩人,會對“誘惑”做出相應反應,魯曉華就這樣做了。 這首詩的思想內涵、社會功效,眾人一讀便曉,我不贅言,但這首詩的寫作技法,卻宜多說幾句。 從理論上講,無技巧便是最大的技巧。尤其對“庾信文章老更成”的成熟詩人來講,不是先想好技巧再去進行寫詩,而是在其素養中的水到渠成。但作為賞詩,卻須注意技法的所在。魯曉華寫這首小詩,沒有向“誘惑”行為人做正面炮轟,而是用春風解凍的方法,呈現“誘惑”的危害程式。因為“誘惑”的實效,是由施“誘”者和“上鉤”者雙方構成的。如果被誘者心明眼亮,遠離那根“很美的曲線”,不上釣鉤,那“誘惑”也就變為“○”了,所以拒絕上鉤是對誘惑的致命回擊。這首小詩,立足破解,重在戒防,所以作者把“誘”與“被誘”兩方,客觀地擺出來,留下一個空間,讓人們在互動的深思中認識和選擇。這種角度上的取向,自身就是一種藝術。切入角度選對了,事半功倍,從某種意義上說,角度就是深度。 詩是由春風秋月、千山萬水組成的一個藝術世界。我們詩人都是這個世界中的遨游者,同在“云月路八千”中奔走,無須遲疑,不進則退。魯曉華在詩集的第三輯《人生·旅途·社會》中,有一段題記,“腳下的路喲/有坎坷有泥濘/但也能走出一道美麗的風景/如何在生命旅途上踏碎荊棘取得真經/還需要我們每個人認真思索付出行動”。這是題記,也是詩章,更是向詩友們的呼喚。 (申身,著名詩人。生于1932年,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原花山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原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副總編輯、編審。出版有詩集十多部、評論集多部。本文發表在北京《新國風》、《國土資源文學》、《中煤地質報》、中國國土資源作家網、中國煤炭新聞網等刊物網站上。)
章治萍
男,本名章志平,1964年生,中國煤炭地質總局青海煤炭地質局高級工人,系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詩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安徽科技學院文法學院兼職教授,出版有《大巔地》等詩集,曾獲美國新語絲漢語文學獎、中華寶石文學獎杰出新人獎等獎項,作品散見《詩刊》等上百種國內外報刊,入典《中國詩人大辭典》、《中國當代詩人代表作選》、《中間代詩全集》、《中國當代詩庫——2008卷》等近百種選集。 懷舊集:疼痛(組詩) ■章治萍 捏造的空白
我從末想拯救過你,姑娘。即使在西門的街頭
邂逅的是緣份,那么,在海口的汽輪上
撇下的是無欲無望的行李。這不是捏造
我一直記得那一小段時間,原想匆匆翻閱一本名著
那名著卻一片空白——這不是捏造,我掌握罪的所在
那些極力表述的角色,都應當關進牢籠。都死吧
我不會再次寫到善良,更不會將我置于你的后面
樹的身體
在東方縣——那個傍海的地方,樹聚集成森林
她們作愛的樣子我總是無法忘卻,還有她們騷動的長發
與誘惑的胸脯。其實她們生長緩慢,而且緘默駐腳全不像作家想像的那樣,充滿思辯,甚至理想。她們圍在一起表達想表達的主題,不管我們喜歡與否、認可與否或者能否聽懂。于是我企圖漸漸分開她們,卻總是被她們一點點扼殺我的意志。我不知道還能夠與誰一體在四分五裂的夢里,我只不過是一片良心未泯的葉子在她們的腳下蟄伏已久。對性愛,已經毫無成見
距 離
距離與距離間沒有多余的距離
你與我都擁有實在的歲月——晝的尋尋覓覓
夜的繚繚繞繞。一種莫明的疼痛,難受在
門的對面,無論是光的還是影的線條
隱蔽在清晨醒來的一刻。種種從窗臺的角落
斜射進來的幸福,毫無理由融化成床上散落的鮮花
悠長而浪漫,距離卻成為一生的錯過
羞怯的調子
那并非是最初的流浪,我的目的
最初關于森林、關于群巒,以及它們背負的蒼桑
可是她多么率真,像那拂石的溪水
將每一寸肌膚,溫暖地吻遍整個緘默。某種闡述
與某種抵御力纏繞在一起,格外黏糊
此時調子甚弱,像后門外連續輕吟的雄蟬
旁若無物,不斷地將風情傳說。每一位諦聽者
都想回到開始,都像將臃腫的過程
簡化成一行詩歌。不需要揪心的題目 念 秋 秋的背影總是令人無法捕捉
猶如城市中心公園里
悠揚落座的一葉葉心船
雖然濡染枯黃的滋味
卻總是讓每一棵孤獨的樹
遙想每一條枝梢的春天
那是溫暖的愛吻
在知名處,或不知名處
演繹永遠念不完的小說
——那里面的主人公
仿佛是那么的熟悉,就像你我
又仿佛那么的陌生,就像
前面的夏與后面的冬 拂拭波動的海 叫什么名字?拂拭波動的海
在什么地方?海緊緊地圍繞著我
我的驚惶失措擴散在灘上。灘上
有一雙眸看穿我的想像,沒有
沒有主角與配角,也沒有觀眾
就在那莫名的疼痛間,一個好夢
碎在藍藍的天地間,分解出
無數的期待,日復一日地漲漲落落 墻角的過期報紙 像過去的一些歲月,積累深重
在心間沒有陽光的地方暗自憐顧
有沒有智者重新認識它們的價值?會不會
有曾經相識的搭訕人在城市的路邊
肆無忌憚地告白孤獨,就像勇氣可嘉的歌妓
在夤夜演繹過期的情歌。為了紀念
無所顧慮地發揮到極致,有一種愚蠢
就建立在無暇閱讀的基礎之上 對門的窺視 從我的門抵近你的門,只身閃過
你的側影印在我的腦海,從你的門
走入我的門,我的后背被你的目光
刺得疼痛。那些并不多余的朦朧
籠罩著愛戀,直至彼此將彼此
粉碎成零星的詞匯,不能組合成章
原始的風 我被你迷亂方向。從原始森林刮來的風
很有力道,很有味道,我所有的
辨識意識不復存在,東南西北
抑或天上地下,或者天涯海角
我都嗅到像海洋一樣的神情
只是,我不能靠近,我只能
望洋興嘆,諦聽著音符竄跳
忽起忽落,我心雖然漸漸平復
但思念從此扎根在遙遠的村寨 肥沃的河流 你的軀體散發生辟的詞語
我無法讀懂那些意境
——關于一個人的
——關于倆個人的
——關于一個人與倆個人的
諸如此類。我無法讀懂那些意境
包括我能夠認得的
也包括我不能夠認得的
那些全部的意境我無法讀懂
因為關鍵所在:我根本就不想
讀懂它們。它們不能讀懂我 歷史拒絕推敲——章治萍大型系列組詩《哈城之殤》讀后 ●王萬然(廣東)
看到著名行吟詩人章治萍的長篇系列組詩《哈城之殤》,便想起了2007年國慶期間與鄢烈山、趙敏、段震江、潘洪其、唐燁等驚嘆于南疆的歷史與現實、自然與人文之間。因為新疆不少地名是少數民族讀音翻譯成漢字的,比較長,也不大好記,便簡稱為喀市、庫縣、塔市之類的,穆爾塔爾縣長人們也叫他穆縣,“哈城”也估計由此而來。至于殤,會不會像高昌故城那樣,歷經風沙的屠殺、族群的殺戮而剩下一堆千年不化的黃土呢?
詩人在“題釋”中說:“哈城”是哈拉庫圖的簡稱,在青海湟源縣內日月山下,城內設有民房設施,卻有土地、玉皇、山神、關帝等廟宇。這么說,“哈城”要比吐魯番地區的高昌故城多了點人氣了。《哈城之殤》不僅僅是對土地的憑吊,而是由64首詩組成,暗合昌耀先生生卒64歲。昌耀先生的名字十幾年前就熟悉了,因為我買了他的《命運之書》。昌耀死了,把他的名字和詩歌及哈城村,留在了歷史的哈城。章治萍行走在詩歌與歷史之間,宛如撿到遺骸的老枝,“許多懷念奠基了過去和現在”(《宛若遺骸的老枝》)。
章治萍完全被歷史蠱惑了,他所到之處,透過與歷史之風交戰的袖口,坐在蘇醒的經石之上,終于看到卑俗的光明;“聽著流水行進/那些暗暗得意的殤曲”(《暗無月光》)。所以他在尋找,尋找一個古城的興衰,尋找一個詩人的生死,尋找一片天地的明暗,尋找一段歷史的刻骨銘心。但歷史是塵燼之戰,“這是一個懷春不孕的螻蟻四處逃亡的季節/漫長而厚重的、似曾相識而惺惺相惜的、來自遼遠而疲勞過度的、棱角分明而個性十足的、勤于奔命而不知所以的、虔誠祈禱而胸懷大地的……/那些塵燼/那些一粒、一粒、一粒的塵燼/都匍匐在亂瑩生長的埡口/等待沖鋒!”(《塵燼之戰》)
糞土當年萬戶侯,在塵燼之戰的劫后,人們能找到什么?過去的詩人已經把他的詩歌變成了遺骸的老枝,現在進行的詩人章治萍,有能力去刪改歷史嗎?沒有,他從泥土中和經幡中,在他虛構之居流浪,束手無策。歷史盡管是曾經的現實,但從歷史走過的人和事,通通淹沒在了歷史的灰燼中。他在《聽幡》中無奈地吟唱:
湍急的詩行隨經幡在吟唱 于未名之處 闡述著成名之途的序跋 并且 斷然地拒絕推敲 或者刪改
詩人不敢推敲或者刪改歷史,他要在歷史中收獲蘊藏的、未為人知的門。這個門,正是歷史的殘酷和現實:“一些被時間弄碎的記憶/在蒼天下露出猙獰://一位詩人/走進了一扇門/卻不見出來”(《詩人之死》)。他在門口得到歷史的昭示,“那些偉大的人/殺掉了多少偉大的主/才變得如此偉大”,還要求人們在被殺戮中“不能呻吟”(《昭示》)。
詩人在見識了歷史的場景后,便有了略微的感覺,這五篇《場景。略微的感覺》,串起了他《哈城之殤》所有篇章。在略微感覺了詩人昌耀“他的確剛正不阿而清寒一生/他的確游走在宿命之外,時而抱怨/但對真理銘記于史”之后,終于感悟到“城堡就是這樣誕生的/城堡就是這樣興旺的/城堡就是這樣沒落的/……/崩塌之城,孕育著一出嗚咽之戲——/一座民族的感性之城/需要從一位理性的詩人那得到拯救嗎”(《崩塌之城》)。
在詩人的眼中,歷史是無杯之水、虛構之居、塵燼之戰、枯草之舞、哀傷之雁、不孕之虞、蕭颯之土、疏漏之音、崩塌之城、不武之劍、陰暗之坡,詩人會拋棄歷史嗎?會支離歷史嗎?或者會拒絕歷史嗎?不會的,詩人歷來是敬畏歷史的,在歷史的領土中去歌頌歷史,為歷史唱經幡,為歷史唱安魂曲。詩人在崩塌的歷史中高唱:
男背女影,我常這樣體味先祖的偉岸 那觸目驚心的程度入地三尺。每當如此 我會忘記所有的疼痛微量前狂奔 哪怕前面是高崖,可以跌落我軀 哪怕前面是烈火,可以焚滅我魂 …… 如今我依然孤立當中,了望四域 除了殘垣斷壁,還有遙遙相對的另一古城 若干年來,它更在生與死、榮與恥中苦苦糾纏 它解不開往日的殺劫,它死臥在山腰 哪怕激情完全潰散,碑已聳立心間 哪怕游走的是無靈之魂,冢已重如泰山
——《場景:略微的感覺(3)》
在領略了歷史的蒼涼和偉岸后,詩人吟唱的安魂曲,在哈城的歷史上空飄蕩,他的歌聲用一種獨有的風味,在雁鳴聲中,用一種悲壯的語言敘述一種詩歌,那就是《哈城之殤》。我驚嘆于章治萍對歷史的欲說還休,也驚嘆于他對文字的操練和對敘述的駕馭。作為歷史的探索者和追隨者,他在為哈城的傷逝憑吊時,不是像肅穆的靈堂播放哀樂,也不是像超度的和尚念經,更不是設醮的道士燒紙錢舞木劍。他更像一個孤獨的劍客,騎著馬,在荒廢的城堡之間,時而佇立凝思,“環視被朔風吹瘦的城中之草/分明,梵音無處不在。拴過歷史的韁繩/于深暮的背景下游走在良心之上。”(《場景:略微的感覺》);時而信馬由韁,像《最后的淘汰》;時而有策馬狂奔,“整個血腥的戰爭場面濃縮在您珍愛的青瓷里/您亢奮如鼓、婉囀如箏的呼吸滋養著這方泥土和野草/一段記憶深如西海,一段激情高如日月。……”(《預言。或者現實之惑》)
《安魂曲》只有短短兩三句,“你的燭影在刀光劍影中閃了一下/一時/我不能準確地記牢你的位置”,卻蘊含了詩人對歷史的敬畏。“不錯,諸如此類的雄鷹始終追隨著強烈的陽光/它們雖然會圍著尸體貪婪地分解歲月/但在更多的時候它們一直是在沖刺”(《諸如此類》),諸如此類鋒利的語言,切割著讀者僅僅在閱讀的心,不得不被詩人宰割,去跟隨詩人的腳步前往哈城,吊唁逝去的歷史和詩人。
歷史已成歷史,歷史拒絕推敲和刪改,但我們在閱讀歷史中,還是可以“用心拼起來/就會復活過去的歲月”(《瓷片2》)。
(王萬然系廣東著名詩人、詩評家、雜文作家,《汕尾日報》總編輯。由七十二首詩作組成的《哈城之殤》載《桃花源詩季》2012年秋季號,部分載《青海湖》、《日月》、《延安文學》、《中國國土資源報》、《黃南報》等報刊。)
黑 馬男,本名馬亭華,1977年生,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江蘇煤炭地質局二隊職工,目前在沛縣大屯礦區147隊國際貿易部打工,出版有《大風》等詩集,系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煤礦作家協會會員、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詩刊》、《陽光》、《中國煤炭報》等上百家報刊,曾獲全國煤礦文藝作品展“優秀圖書獎”、中國烏金文學獎等獎項,作品入選《中國年度詩歌選》等多種選集。 中國工人(組詩) ■黑 馬
送水工人 為命運奔跑,雙腿像飛快的剪刀
剪著時間
送水工把命運安置在一雙漂泊的鞋子里
一刻不停息,不舍晝夜
太陽和月亮是您替換的第三只輪子
磨難多舛的鞋子啊,成為您鄉愁的臥鋪
風吹日曬的日子歷經磨難,
灑的是汗,磨出來的是血
陌生的城市被您的腳步一一擦亮了
當風吹進一個人的腸胃,您也許有點餓
但是您很倔,也許您心里想著
跑起來就不餓了
別人十年汗水您一天淌完
別人十年苦難您一天受盡
您跑著步去送水,飽嘗艱辛
您把勞動當成了快樂,頂著一個火紅的太陽
像頂著一棵美麗的向日葵
您奔跑的腳步,一次次把我的心踩得生疼
建筑工人
鋼鐵的芒,骨頭醒來的靈魂
藏在疲憊的胃里,或深淺不一的傷口中
工地上的咳嗽,啼出工業泣血的絕句
那是建筑工人的內心在打樁
工地,安放一個個生銹的詞
忽略的睡眠,一顆螺絲釘不停旋轉的生活
腳手架和吊車上泛著黃昏的光
一噸的汗水驚醒了秋風中的杜甫
抒情的是汗,屈辱的是血淚
你把青春當給了一座永遠不屬于自己的城池
不知疲倦的是馬達,滾燙
生活像一個老虎鉗,扭著著卑微的命運
建筑工人像一截工地上的斷章,
散落在新崛起的工業經濟開發區中
他們身后是鋼鐵的廣廈
鋪在眼前的是三千里陽光和希望的田野
油漆工人
油漆工是一塊不會流淚的鐵
匯入都市的血液,在歲月里隱藏了悲傷
在冰涼的夜里褲管被寒風吹著
鄉愁,吹著空曠的腳手架
蒼茫的異鄉人,淚水已盡
你用油漆刷著這座城市的語法和結構
偶爾抬頭望望整齊的雁陣
卻無法將自己插入都市的詞匯中
在汗水滴答的廢墟上,云和列車在奔跑
一個高空作業的油漆工
要建筑骨頭上的廟宇
就要忍耐這座都市的冷漠和荒涼
你想起家鄉的油菜花開了
含著舉目無親的嘆息
兄弟有必要提醒你,懸吊在高空中
你就不要再想天堂的姐姐了
煤炭工人
烏黑的煤海,靈魂在拔節
汗水滾出的花瓣
鐵錘的喘息,馬達的一日千里
早霞晚云,殘巖曲折,攉煤的舞姿洗盡鉛華
爬滿皺紋的井巷,有分娩的陣痛和喜悅
原始的禁錮打開生命的夢幻
開拓者的身影走出力與美編織的日子
沐風櫛雨,蕩開生命的熱流
煤炭里有祖先的血液
有黑色的眼睛,裸露的心靈和圖騰
一雙勤勞的手何其威嚴,光澤何其動人
譜寫的是工業的華彩和新的樂章
縮身于火焰,以燃燒書寫青春
擂動大地的靈魂,鑄就一腔精英氣魄
從煤炭到宗教是一種歷史性飛躍
開采陽光,抵達愛情和信仰
與煤炭站成一行的男子漢
是神的火焰,昭示著世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在眩目的星空下,煤炭的啟迪
在笑歌中又有了新的境界
勘探工人 我贊美那些行進中的身影
我贊美紅色的頭盔和風中的旗幟
在沙漠,在荒原,在山野
煥發出日月的光彩
鉆塔高聳,鉆機的速度帶來了閃電的力量
煤炭和石油追逐著時代的步伐 這是時代的超音速和大合唱
圖紙,扳手,瓦刀,塔吊,攪拌機
在曙光中組合成一首曠世大詩
用臂膀扛起一座城市與一座城市的夢想
他們在時光中發力
用智慧的探索出新的奇跡
踏遍青山人未老
當一條條勘探者的足跡成為新的航標
當榮耀的光環遼闊到祖國的大江南北
一種精神蕩漾在五湖四海
智慧和機遇,引領著時代的浪潮
一連串的閃光的足跡
一次次銘刻在每一個勘探人的心里
那些飛濺的汗水雀躍
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化作露珠般的鳥鳴
那些比云朵優雅的圖紙
正愛上了鏗鏘中的祖國和遼闊的鄉愁 在被汗水打濕的宏偉版圖上
一口井、一條路、一座橋連成一望無垠的祖國
在那鍍金的天空中,你是成為嶄新的燈盞
你不是過客,你是自己的遠方
勘探工人,探索的眼睛
一次次為祖國的改革開放,提速! 一匹不容忽視的詩壇黑馬——淺評黑馬詩歌印象 ●子 衣(重慶) 認識黑馬,是去年年底,他在“《綠風》詩刊社區”等網絡論壇上大膽曝出該年度稿費收入的貼子。憑著好奇之心,點開貼子一看:發表作品356首,作品獲獎31項,獎金加稿費已是好幾萬元。盡管一年內的稿費并不能作為檢驗該年度作品水平高低的依據,但畢竟提供了一個參照,為此讓人深深感嘆:這功底,這開闊優美的詩風,大氣厚重的底蘊,能獲這么多獎項,自然也是情理中的事了!為此,我對這匹來自江蘇省沛縣大屯礦區的詩壇黑馬,有了較為深刻的印象。 充沛的精力,旺盛的寫作激情,充滿自信的陽光,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構成黑馬獨特詩風的重要因素。他提倡“獨立、安靜、自由、創意、簡潔的詩歌,主張回歸漢語詩歌的民族性和傳統,同時萃取西方現代詩藝術精湛的技法,古今貫通,中西合璧,賦予中國當代實驗詩寫新的元素和活力,堅守在人民中間寫作為人民代言,保持詩人在時代中特有的質疑、批判與回應,旨在傳承漢語詩歌藝術,并試圖抵達新的高度。”而黑馬的詩歌,正是在安靜、自由、獨立的創作中,以廣闊濃郁的蘇北鄉村生活為背景,實踐著他的詩歌理想。 1.堅持蘇北鄉村生活的抒寫 從黑馬博客的個性標簽:鄉村詞典,我們可以看出黑馬詩歌創作的大方向,堅持以抒寫鄉村為主題。隨意在黑馬博客中選幾首詩題《八行:儀式中的鄉村》、《空曠的蘇北》、《在外打工想起了娘》、《村莊》等等,從這些詩題中我們不難看出,黑馬堅持以鄉村為寫作素材,特別是以蘇北的鄉村生活為詩歌背景,去實踐他“主張回歸漢語詩歌的民族性和傳統”這一詩歌主張。在《八行:儀式中的鄉村》一詩中,我們能明顯看出它獨特的鄉村風情。 清香的女子,風的源頭,人間的姓氏和愛恨, 把絲綢般的愛,給了土地漫長的夢境 雷聲中是幸福地流淚的窮鄉親 風,輕輕的吹著,桃花一樣的歲月 我翻動經卷,山的巍峨,飄出細小而悠遠的笛聲 儀式中的鄉村,樸素且寧靜 古銅的祭器,火焰中的哲學,風中飛鳥的剪影 燈盞,落地的杏花。一切都如心頭的白雪干凈而溫暖 ——《八行:儀式中的鄉村》(《星星》2008年第11期) 且不說詩人如何巧妙地謀篇布局,如何推陳出新地寫活這首詩,且看這些詞匯:土地、桃花、經卷、儀式、古銅、祭器、哲學、飛鳥、剪影等信手拈來的詞語,便讓我們深深感受到黑馬詩歌傳統的,詩意的,民族的,博大而深厚的鄉村底蘊。“儀式中的鄉村,樸素且寧靜”,詩人簡單的一句詩,卻自然抒寫出蘇北鄉村多少年來生生不息的氣息。這份樸素與寧靜,卻正是古老鄉村生命的活力,它可以不問時光,不問政治,可以在風雨與雷聲里,可以在貧窮與卑微里,幸福地流淚。詩人看到的是窮鄉親們在火焰中生存的哲學。看到的一切如“白雪般干凈而溫暖。”這樣的鄉村,它不浮躁,不喧嘩,它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保持著千百年來固有的生命活力!這,便是黑馬筆下蘇北鄉村的生命底蘊。從黑馬的《蘇北》、《月光詩》、《燭火》等詩,我們同樣也可以看到詩人筆下鮮活的蘇北鄉村鏡像,有溫暖善良的村莊,有古樸寧靜的風,有沉默的白楊林,有古老的鐘聲,有清淺的河流,有遼闊的土地。這是詩人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創作源泉,也是詩人堅實的精神支柱。這是詩人現實的故鄉,同樣是詩人靈魂的故鄉。詩人的眼光是開闊的,詩人的詩題同樣是開闊的。詩人太熟悉故鄉人民的生活了,這種熱愛來自一顆悲憫的心,“堅守在人民中間寫作為人民代言”,寫出他們的悲苦與歡樂,寫出他們“瘦瘦的月光”和”青草樸素的滄桑”。 2.愛是創作的源泉 蘇北的鄉村,自然有著中國廣大農村普遍共有的事物,然而詩人黑馬卻是用一顆溫暖的愛心,寫出蘇北悲憫的塵土,寫出蘇北小小的幸福。在詩人看來,“溫暖善良的村莊里有一種澄澈的驕傲”,村莊是貧窮的,也是落后的,村莊同樣有太多的悲憫與厄運,但詩人眼中的村莊是溫暖善良的村莊,他感受到一種不染世俗的“澄澈”的驕傲。這種驕傲,來自于詩人對故鄉的深愛,來自于詩人清澈的眼睛,永遠不絕的陽光。所以,即便內心有蒼茫,詩人仍能“在一滴晨露中窺見光芒的純凈”,詩人眼中所見的“夏風中的葉子就像親人”,正是這份自然而濃郁的愛,才將蘇北的土地,蘇北的村莊,蘇北的河流,蘇北的燈火,寫得是如此溫暖,如此鮮活,如此打動人心。這樣的愛,在黑馬的詩中隨處可見。一首首抒寫蘇北鄉村生活的詩,一顆顆為蘇北流淌的淚,一朵朵為蘇北歡欣的笑,便是詩人為故鄉跳動的一朵朵愛之火焰。 在蘇北鄉村,在古老的鐘聲里聽雨 聽一個人內心的蒼茫 在一滴晨露中窺見光芒的純凈 在悲憫的塵土中轉身 這溫暖善良的村莊里有一種澄澈的驕傲 ——《曠世之愛》 3.從熟悉處構建陌生語境 讀黑馬的詩,你會驚喜地發現,詩人善于在舊有詞匯上輕輕擦拭打磨,使漢語煥發出獨特的光芒,從而營造出屬于自己的新鮮語境,恰到好處地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情感和獨特體驗。常常一種給人既陌生而又熟悉的時光的恍惚感,同樣讓人讀著靈動優美,流暢舒適,韻味無窮。 如《曠世之愛》中,“這曠世之愛,酒與劍成為大地簡約的儀式”,曠世之愛,這在漢語中是一個很開闊而又溫暖的詞匯,詩人再結合實物“酒與劍”來寫,將人們馳騁的想象拉回實處,然后再釋放開來寫“酒與劍成為大地簡約的儀式”,新鮮的比喻,給我們展現出簡約、空闊,而又實實在在的詩歌意境,從而使他的詩給人以大氣厚重之感。 再如《空曠的蘇北》一詩中,第一節詩句就能很好地體現出詩人駕馭詩歌語言功能的高超技藝。 在蘇北,我想到了星辰、鐵軌和月光 想到了大地空曠的夢境 以及把故鄉摟在懷里的綠風 火車在轉彎,像兩匹奪目的火焰 ——《空曠的蘇北》(《揚子江》2008年第4期) 詩人起句寫出了實物,自然地將讀者帶到蘇北寧靜的夜晚“在蘇北,我想到了星辰、鐵軌和月光/想到了大地空曠的夢境”,開闊的夜晚,開闊的詩歌意境,帶給人舒適而寬松的想象空間.。但詩人的想象并沒有止步,他還在繼續:“把故鄉摟在懷里的綠風”讀到這一句時我不由得感嘆了,把故鄉摟在懷里的綠風,這是一句多么暖人的詩句啊,那么絕妙獨特的想象,那么深厚的情誼,綠風如同詩人的一顆愛心,將故鄉輕輕摟在懷里,這份廣闊而深厚的愛,怎能不讓人為之動容呢?巧妙詭奇的比喻,緊緊抓住了讀者的心。 詩人似乎感覺這還不夠,接著再來一句“火車在轉彎,像兩匹奪目的火焰”,這燃燒的火焰正是詩人為故鄉獵獵跳動的愛心!這一刻,無需要用更多言語去夸贊黑馬的詩歌魅力,此時,我已沉醉其中了。這是修辭的火焰,是詩歌的火焰,更是詩人內心情感燃燒的火焰。這樣精妙的詩歌語言,在黑馬的詩中隨處可見。如“月光像一個孤獨的倒裝句懸在蘇北的夜空”、“時光是火車扔下的是一兩聲嗚咽”、“我的頭頂落滿了歲月的白雪”等鮮活靈動的比喻,恰到好處地與詩人內心情感相結合,讓我們感受到詩人不凡的駕馭詩性語言的功力。詩人看似信手而至,卻在措詞上極為精心,所有巧妙的比喻,都朝著詩人內心所要表達的情感方向緩緩流動,詩意層層推進,所以我們讀來倍感生動自然,毫無造行之嫌。有人說,想象是詩歌的生命力,黑馬詩人不同常人的想象,總能出人意料地,在熟悉的意象基礎上,進行再加工,再創造,這種在詩藝上的不斷錘煉和追求,最終傳承了漢語詩歌的語言魅力,同時又漸漸形成了帶有個人修辭風格烙印的詩歌語言體系,常常帶給人一種強烈的沖擊力!因此才能牢牢抓住讀者的心。 黑馬的詩始終堅持悲憫中的溫暖抒寫,帶給人春天般陽光的暖意,這同樣也是難能可貴的。我還想提出一點的是,黑馬的詩讀起來,有音樂般的美感,有詩人內在的節奏與韻律,如同一首潛隱的歌一樣跌宕回環,起起伏伏,自然流動。同一首詩,讀上三四遍,依然有這樣的音樂美感。 子衣才疏學淺,今天以簡短的文字,評述黑馬詩歌帶給我的感動與溫暖,謝謝黑馬優美大氣,底蘊深厚的詩篇。同時,子衣還看到,黑馬的視野并非僅僅局限于蘇北廣闊農村的抒寫,他的詩作,依然涉及到更為寬廣的題材,在黑馬詩中同樣融入了許多現代元素,正是這些特色,構成了黑馬詩歌動人的風格,這是一匹不容忽視的詩壇黑馬,我相信,黑馬日后的詩歌會更精彩。 (子衣,重慶青年女詩人,從事教育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詩家園網站(http://sjycn.2008red.com/)站長:章治萍 副站長:田建國、許大偉、大雁編輯信箱:sjycn@126.com 工作QQ:80003885 QQ群:101020449(國土資源詩群)本期編輯:田建國 章治萍——————————————————————————————————————— 內部贈閱 歡迎投稿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