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學:在全國第三屆“中華寶石文學獎”頒獎大會上的講話
來源:作者:楊玉學時間:2005-05-27熱度:0次
[align=center]在全國第三屆“中華寶石文學獎”頒獎大會上的講話[/align]
[align=center]中共銅仁地委 楊玉學[/align]
[align=center](根椐錄音資料整理,未經本人審閱)[/align]
首先,我對國家和省的各位領導、國土資源的作家、學者光臨我們地區表示歡迎,對全國第三屆中華寶石文學獎頒儀式在我們地區舉行,對地質作家網頁開通表示祝賀!這次全國第三屆中華寶石文學獎頒獎儀式在我們銅仁舉行,這是對我們銅仁地區廣大干部群眾的鼓舞。
我們銅仁地區有十個縣、市、區,有392萬人口,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68.2%,國土資源面積1.8萬平方公里。銅仁這個地方特點是山連山,交通非常不方便,和外界的溝通也不方便。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政策以后,我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這幾年發展以交通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現在已經有了機場,有了兩條鐵路,有了四通八達的公路,高速公路正在建設當中,所以說我們的交通基礎條件得到了根本改善。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地委、行署不失時機地大規模地開展招商引資,我們向南到廣州、深圳,向東到山東、上海、江蘇、浙江,向北到北京、重慶等,凡是沿海發達地區,我們都去,我們廣泛地結交朋友,推介銅仁的資源,向銅仁引進外資、資金、技術和項目。2002年我們引進資金是7.3億元,2003年引進資金14.12億元,去年引資到位資金超過了25億,這些外地資金的大量流入,首先使我們的第一產業有了產業化的推進,農民人均純收入有了大幅度地提高,去年全區農民純收入上升7.2%,是歷年的最高水平。我們的二、三產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2001年的時候,我們的工業產值僅占GDP的19.2%,到了去年年底,我們就達到了40%,在農業地區來說,這個增長速度確實不簡單。我們城市經濟發展變化也非常快,前幾年,2001年的時候,我們城市化的比例僅占16%,但是到去年年底,就已經達到了22%。城市經濟總量的增加,就增加了對農村的帶動和鼓勵作用,“三農”問題已解決且穩定。這幾年我們對固定資產投資也比較大,去年我們全區固定資產的投資達到了59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加,就帶動了經濟增長的勢頭,去年我們全區GDP首次超過了100億,財政收入超過了10個億,這些成果的取得就是利用我們地區的礦產資源、文化資源、旅游資源、農副產品資源這些優勢來招商引資。
我們在推介銅仁的時候感覺到我們銅仁缺少的不是資源,資源是我們的比較優勢。我們缺少的是什么呢?缺少的是知名度。現在中國地質部門文學頒獎儀式在我們銅仁舉行,這對我們是個鼓舞,是個支持。我希望各位老師、學者、作家,以你們來推介、頌揚和贊揚銅仁,銅仁有很多可寫、可扮演的,不用說我們雄奇秀麗的梵凈山,也不用說我們非常美的烏江,也不用說我們非常清晰秀美的錦江,就是我們銅仁地區這種淳樸的深厚的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就夠同志們大寫特寫,就是你們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作為我們自己來介紹銅仁,那是王婆賣瓜——自賣自夸。如果你們來介紹銅仁,那個效應就很大;如果黨政領導干部推介銅仁,大家將信將疑;如果要我們這些作家、這些科學家、學者來介紹銅仁,大家就會堅信不移,不會對銅仁、貴州產生顧慮。我相信銅仁會對你們有很大的吸引力,我也相信你們也會對銅仁產生很大的興趣,這樣一來,我們銅仁名揚四海的日子也就不遠了。(鼓掌)
這次全國第三屆“中華寶石文學獎”頒獎儀式在我們銅仁地區舉行,也是對我們103地質隊、對我們地質隊的廣大干部職工的鼓舞,也是對他們的肯定。103地質隊在全國地質系統的位置多大?占的比重多大?不好說,因為我不知道地質系統有多大,我估計很像是我們的一個村民組在地區的這么一個比重,我們有168個鄉,有一千多個村,村下面有四、五個村民組,很小。別看103地質隊小,但是它的創業精神不小,它在我們地區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不小,因此它的影響也不小。我估計這種影響現在已經波及到省,已經波及到國家地質部門,因為這次有國家的領導、部領導、省里的領導、還有在坐的作家、學者。103地質隊對我們地區經濟發展的作用之大,我說這么個事大家比比,你比方,這幾年我們招商引資很多,每次經貿洽談會,每次和外商的洽談,多數都有我們國土資源局的李樹新同志和103地質隊隊長周琦同志參加,沒有他們參加都不行,最后他們一點頭,一拍掌,那我們這個項目就算定了。不僅在經濟上它的位置非常重要,在我們地區的安全穩定方面,103地質隊的作用也非常重要。銅仁是一個山區,地形情況非常特殊,經常發生地質災害,一到刮風下雨的時候,我們就睡不好覺,怕發生地質災害。但是這幾年103地質隊不僅探測礦產資源,還調查容易發生地質災害的重點區域,然后動員縣鄉干部和廣大村民,建議拆遷走,這就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的形式通知到各縣市區,今后不管上什么基建,首先要經過103地質隊的論證,地質論證,沒有他們的認可,那就不能建。所以我們現在地質災害雖然說還有不可避免的,但是傷亡減少了,損失減少了。去年12月12日,我們思南發生一起煤礦透水事故,我接到報告的時候,我第一個反應就是帶著周琦一起去,當時有人建議說你帶著民政部門去就行了,安全部門去就行了,帶103地質隊去干什么呢?去了以后,就找不著他了,當我第二天見到他的時候,他一身是泥水。他說“這水不好堵,因為是在井下。”出來的時候全身都是泥水,而且這不是一般的水,它的含硫量非常高。第三天國家地質部門的專家就問我這個地區的地質情況,周琦同志就把煤礦的地質圖、煤礦的水文圖以及煤礦的走向穩穩當當的準確的和級來的專家領導進行了匯報,周琦得出的結論與國家勘探的結論是一致的,這就為我們這次搶險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也為后來對這次事故的定性提供了重要的依據。所以說這幾年我們 地區的經濟發展離不開地質部門,而地質部門也從我們地區地方經濟發展中獲益。比方說沒有我們地方經濟的發展,礦產資源就得不到很好的開發,這就是魚幫水,不幫魚,誰也離不開誰。
這次國家部領導和省級領導到我們地區來,我們希望不僅給我們103隊精神上的鼓舞,希望也給物質上的支持,支持103就是支持我們銅仁地區,103感謝你們,我們銅仁地區也感謝你們。這次全國第三屆“中華寶石文學獎”頒獎大會在銅仁舉行,不僅是我們銅仁的榮幸,也使我們全區的廣大干部、職工、群眾對專家學者有了更深的認識。我們廣大地質部門的干部有寬闊的胸懷,有多方面的知識,有很高的文化素養,特別是在文學和文化方面的造詣非常深厚。過去我們認為礦業方面的專業術語很深奧,現在把這種專用術語跟文學、文化聯系起來,我們感到很驚奇也很敬仰,但是當我聽了常江同志的介紹,我就感覺這是很自然的,比方說我們的地質專家、地質工作者,他們常年的披風戴月,足跡遍及了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歷經祖國的名山大川,他不是去旅游不是去游覽,他是去工作,但是這種工作就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而使他們更愛我們祖國的山,特別是他們那有一種精神,干吃苦、愿吃苦的精神,看山看水看得多,他們胸懷大,眼界寬,創作激情也就高昂,再加上我們地質工作者深厚的文化,還有他們的執著追求的精神,這樣就有了他們的生活的源泉,又有了創作的激情,創作的魅力,這樣有機的結合起來,把它付諸于筆端,那就好像火山噴發一樣,大氣的作品,從地質部門作家筆下涌現出來。你看這一年,剛才常江同志介紹,文化創作非常瘋,在地質部門形成一種特殊的文化氛圍和文化現象。部領導對地礦文化的支持是眾所周知的,這次孟部長從北京親臨到銅仁邊遠的地方親臨頒獎會場,而昨天飛機停飛,致使孟部長又改乘車顛顛簸簸趕來,到銅仁時已是晚上十點半了,這就充分說明了地質部門領導對全體職工隊伍建設的關心,特別是對職工隊伍的道德思想建設、文化素質的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的關心。不僅那一屆領導班子是這樣,往往到現在的家寶總理,還有其他領導也是這樣。我們地質部門出現這么一種現象,它的文化氛圍比較深,文學的成果也比較豐厚,這些對我們地方是一種鞭策,一種啟迪。
第三點,也是最后一點:這次全國第三屆中華寶石文學獎頒獎儀式在我們銅仁舉行,對我們銅仁的精神文明建設、文化建設,特別是文學創作是一個促進、激勵和鼓舞。文學、文化的存在是社會的構成,任何文化都會打上社會的烙印。我就想起,春秋戰國的時候,那是一個社會大裂變的時候,士族階層的崛起,于是那個時候就出現了諸子百家,出現了百家爭鳴,再比方說漢代,佛教文化開始傳到中國,傳到內地,于是在魏晉那個時候就出現了玄學,唐朝時期是開放,唐朝的政治是清明的,所以唐時文學創作展現了一種經濟大而開放,再比方說宋朝民族矛盾非常緊張,有外民族入侵,這就形成了宋代的文化界的封閉的特點和情調。在那個時候江浙一帶已經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那個時候市民階層增加,商品經濟發展,所以那個時候文學創作出現一種傾向,重悟、重色、重艷,艷是艷麗的艷,所以那個時候,北宋時候的三言兩拍,還有言情小說,有大量的突破。時代需要文學,時代也造就了文學,而文學也在影響時代。當前,全國全黨都在貫徹中央的科學發展觀,全黨都在構建和諧社會。和諧社會需要和諧文化,和諧文化的發展需要和諧文學,因為文學是各種文化的媒體,沒有文學的發展就沒有各種化的發展,包括戲劇、電影、音樂、電視連續劇等等的各種媒體,沒有文學的基礎的發展,這些文化形式的發展仍然是空談。
有鑒于此,我們要學習國土資源部重視全系統的文化建設,學習這種精神,把我們地區的精神文明、文化建設、文學創作抓上去。在此之前,我在文學界交了很多朋友,但是我覺得我做得還不夠,我們的領導不到位,我們在資金上、在物質上,在方方面面加強,做好這方面的工作。我相信通過這次第三屆中華寶石杯文學頒獎儀式的推動,地礦系統的文學創作會更加繁榮,我也相信通過這次會議會促進我們地方和地質部門的溝通,我們銅仁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會有更快的速度。
我最后祝各位領導身體健康,祝各位專家、學者、作家今后在文學創作方面取得更豐厚的成果,謝謝!
2005年5月17日
(根椐錄音資料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編輯: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