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由《十月》雜志社和溫州市甌海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首屆琦君散文獎在浙江溫州頒獎。鮑爾吉•原野的《沒有人在春雨里哭泣》、黃燈的《回饋鄉村,何以可能?》等獲得優秀作品獎。周吉敏散文集《斜陽外》獲得特別獎。
當天下午,在溫州大學舉辦了以“文學與鄉愁”為主題的高峰論壇。這個主題的設置,與琦君的文學創作有關。在那特殊的年代里,她從寶島臺灣遙望大陸,寫下了很多與鄉愁有關的作品。這種因為阻隔而產生的鄉愁,旅居加拿大的作家張翎也感受到了。在論壇上,張翎談到,鄉愁是痛苦的,但正是因為離開故土,才會思索故土、書寫故土,通過文學來還鄉。
更寬泛意義上的“鄉愁”則是指,離開鄉村的人們來到都市之后,對故鄉產生的懷念。作家韓少功談到,中國人的故鄉觀念非常強烈。故鄉就像是我們的母親,她不一定是最美的,但她是惟一的。在都市生活中產生的無法表達的苦悶、焦灼,鄉愁具有某種緩解功能。但是,故鄉既有詩情畫意的一面,也有艱難掙扎的一面,我們要對其進行全面的觀照。
在全球化浪潮下,地方性元素在銳減,對故鄉的書寫也變得越來越困難。《作家》主編宗仁發說,很多作品書寫的是“偽鄉愁”,完全是臆想出來的、概念化的東西。在這方面,一些少數民族作家做得好一些,他們的作品有情感、有細節。蒙古族作家鮑爾吉•原野談到,相對而言,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活、文化和環境有著較好的穩定性,人與天地、人與動物、人與人之間還保留著較為和諧的關系。回到其中,作家會獲得新的情感和價值觀。
鄉愁不僅來源于對美好故土的回憶,更來源于對故鄉破敗的感傷。青年學者黃燈談到,通過讀書,一些農村孩子逃離了鄉村,進而在城市里扎下根來。但是,面對破敗的鄉村,假如這些人不去關注,還有什么人去關注呢?詩人顏艾琳同樣認為,從農村走出來的作家,要經常回到家鄉去,以自己的知識和視野去幫助解決故鄉存在的問題,做實實在在的鄉村建設工作。
《十月》主編陳東捷、浙江省作協黨組成員王益軍、《美文》常務副主編穆濤等參加了此次活動。
來源:文藝報
作者:黃尚恩
上一篇:馮連偉散文集《似水流年》出版
下一篇:馮連偉散文集《似水流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