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土地文化博物館在高密開館
為我國首家土地文化專業博物館
6月25日上午,中國土地文化博物館開館儀式在山東高密隆重舉行。這是我國首家以土地文化為主題的專業博物館。
中國土地文化博物館是由中國土地學會、中國國土資源報社、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主辦,山東省國土資源廳、濰坊市國土資源局、高密市人民政府協辦,高密市國土資源局、高密市土地經營開發管理辦公室承辦,自2013年7月開始策劃,歷時近一年建成。該館收藏了近千件歷代土地契證,輔以歷史資料圖片、農耕文化實物、典型事件蠟像、重要節點場景、土地文化雕塑、歷代古錢幣、測繪器具等,并結合了電子翻書、多媒體觸摸屏、影視廳等現代化手段,打造了一座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土地文化專項博物館。整個館陳以“感悟鄉土中國,尋找精神家園,十分珍惜土地,給未來一個未來”為主旨,以厚重真實的歷史資料為基石,以豐富先進的展示形式為手段,全方位地追溯了自盤古開天辟地以來我國歷代土地制度的演變與流轉,展現了歷史洪流中不斷拓展創新的土地文化,最終落腳于當下的土地現狀與土地利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歷史與現實價值,為第二十四個“全國土地日”獻上了一份意義深遠的大禮。
據了解,在中國土地文化博物館籌建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中國”“土地文化”“博物館”為關鍵詞。“中國”即博物館要具有資料的權威性、手段的高端性、內容的全面性,“土地文化”即展覽要全方位體現人與自然、“土地”與“文化”、變革與制度、歷史與現狀等的關系,“博物館”則是從展示內容、展示手段及觀展感受上提出的高水平要求。
中國土地文化博物館以“土地”立身,離不開搜集自民間的近千余件明清以來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的珍貴的土地契證原件。這些土地契證種類眾多,涉及到民間土地房產買賣、租賃、典押、置換等多個方面,趣味橫生,不僅反映了各個時期真實的土地使用情況,更從獨特的視角體現出了土地文化對社會經濟、立法和生活的影響。尤其是該館收藏的1930年的瑞京圳頭鄉蘇維埃政府《耕田證》,因其早于1931年12月頒布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而成為中國共產黨最早發放的耕田證,而成為該館的館藏珍品。
來自中國國土資源報社、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山東農業大學、山東省國土資源廳、濰坊市政府、高密市委市政府的30多名領導、專家出席了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