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大營救》在京首發 汪民出席并致辭
本報訊 (記者 徐峙)10月11日上午,我國第一部反映地質調查安全保障與緊急救援的長篇報告文學《生死大營救》在北京舉行了首發式和研討會。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汪民出席首發式并作致辭。
據介紹,地質大調查實施12年間,中國地質調查局不斷加強地質調查安全生產保障體系建設,在拉薩、烏魯木齊、喀什、西寧、格爾木、玉樹建立6個野外工作站,開展了野外安全生產管理平臺和保障系統的研發、建設和部署工作,構建了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承擔單位、野外工作站、項目組4級安全生產管理保障體系,為地質工作者的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撐,保障了大調查項目的順利實施。為反映這一重大成果,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組織黃世英、郭友釗、劉揚正、梁守德4位作家,深入西藏、新疆、青海等野外一線實地,歷時八個月采訪創作了這部作品,并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這部作品也是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2012年重大題材創作項目、獻禮十八大的重點作品。
汪民在致辭中高度評價了《生死大營救》出版的意義。他指出,《生死大營救》真實地記錄了新一輪地質大調查12年間發生的重大救援行動,塑造了當代地質工作者英雄群像,謳歌了“三光榮”、“四特別”和“青藏精神”。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價值,書中對個體生命的救助與尊重,形成了一個個精神“大礦”,催人奮進。在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如火如荼展開的當下,《生死大營救》的出版發行,必將進一步加深社會各界對地質找礦工作的理解與認識,也必將進一步激發廣大地質工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促進地質調查安全保障體系和緊急救援系統的進一步完善,推動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與會專家高度評價了這本書的價值。專家指出,這本書具有強烈的國家意識,并且充滿了以人為本、尊重生命的反思精神。作家以文學的視角和眼光審視地質素材,從中發現富有文學意味的典型形象,塑造了當代最可愛的地質工作者形象,展示了最可貴的時代精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報告文學精品,取得了行業文學的新突破。
來自胡平、白描、王必勝、張陵、李炳銀等著名作家、評論家和國土資源作家協會的專家、學者,國土資源部相關單位的領導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各大媒體記者30多人出席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