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周年前夕,國土資源部徐德明副部長親自為黃世英先生頒發了堅持國土資源文學創作杰出貢獻獎獎杯與證書。
國家一級作家黃世英先生是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顧問、中國地調局地質文聯顧問、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全國五個一工程獎評委,曾榮獲原地礦部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勞模等榮譽稱號。
他從1962年開始發表地質題材作品,1986年調入地質部文學創作室,今年是他從事文學創作50周年。半個世紀來,他著作等身,創作出7部話劇、14部電影、上百集電視劇,并出版了10余部作品集。
他的作品曾榮獲夏衍電影文學獎、鐵人文學獎、國家政府獎、金雞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還榮獲日本東京福祉文學獎、俄羅斯阿穆爾之秋電影節獎、埃及。塞浦路斯國際電影節3項大獎。
黃世英先生歷時5年創作出的電影劇本《生死羅布泊》,曾榮獲了全國夏衍電影文學獎,由天山電影廠攝制攝制成彩色寬銀幕,5月21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首映式,5月22日全國500家影院同步上映;他創作的土地題材數字電影《18億紅線》,也即將在央視電影頻道播出;為了迎接他從事地質文學創作50周年,他的紀實文學自選集《無言的雪山》、《電影新作選》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發行。
國土資源作協蘇州主席團會議決定于6月21日在京舉辦“黃世英從事文學創作50周年座談會”并授予他“堅持地質文學創作杰出貢獻獎”。
這個殊榮不僅是對他本人半個世紀來從事國土文學創作的肯定與鼓勵,也將激勵廣大國土資源作家的文化自覺與主動擔當精神,促進國土資源文學創作的大繁榮、大發展。
黃世英先生從事文學創作50周年簡介
黃世英先生為了謳歌“三光榮”“四特別”精神,曾8次進疆2次闖入死亡之海,歷時5年創作出電影劇本《生死羅布泊》,榮獲了全國夏衍杯電影文學獎,影片已由天山電影廠攝制完成,將于今年5月22日全國500家影院同步上映。
黃世英是國家一級作家、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顧問、中國地調局地質文聯顧問,他還是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全國五個一工程獎評委,曾榮獲原地礦部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勞模等榮譽稱號。
他從1962年開始發表地質題材作品,1986年調入地質部文學創作室,今年是他從事文學創作50周年。半個世紀來,他“著作等身”,創作出7部話劇、14部電影、上百集電視劇,并出版了10余部作品集。
他的作品曾榮獲夏衍電影文學獎、鐵人文學獎、國家政府獎、金雞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還榮獲日本東京福祉文學獎、俄羅斯阿穆爾之秋電影節獎、埃及。塞浦路斯國際電影節3項大獎。
國土資源作協蘇州主席團會議決定于6月21日在京舉辦“黃世英從事文學創作50周年座談會”并授予他“堅持地質文學創作杰出貢獻獎”。
這個殊榮不僅是對他本人半個世紀來從事國土文學創作的肯定與鼓勵,也將激發廣大廣大國土資源作家的文化自覺與主動擔當精神,進一步促進國土資源文化建設與繁榮。
黃世英的主要事跡
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顧問、中國地調局文聯顧問、國家一級作家黃世英先生,從1962年開始發表地質題材作品,1986年調入地質部文學創作室,今年是他從事文學創作50周年。
半個世紀來,他堅持地質與土地題材文學創作,他已創作出7部話劇、14部電影、上百集電視劇,并出版了10多部作品專集,在資源作家群中,能夠享有“著作等身”殊榮的人,唯黃世英莫屬。
他的作品多次獲得夏衍電影文學獎、鐵人文學獎、小百花獎、國家政府獎、金雞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還榮獲日本東京福祉文學獎、俄羅斯阿穆爾之秋電影節獎、埃及。塞浦路斯國際電影節3項大獎。
一、他堅持從事國土資源題材文學創作半個世紀來,他將地質、土地題材文學創作作為主攻方向。當“堅守18億畝紅線”基本國策出臺后,他敏感地撲捉到這個題材的重大,便自費深入基層采訪、自費購買反映土地題材的小說版權,創作出數字電影《18億紅線》;當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開展后,他帶領4名業余作家深入到新疆、青海、西藏等野外一線采訪,歷時一年創作出5卷本100萬字的我國第一套反映“大調查”報告文學叢書《地質隊員之歌》;當“地質大地調”取得重要找礦成果時,他用5年時間8次進疆,完成了部領導交辦的寫作任務,創作出電影劇本《羅布泊》;當全國開展礦業秩序整頓時,他創作出20集電視劇《呼嘯的山野》在央視黃金時間檔播出;當南海首次打出工業油流、塔里木盆地沙參2井打出高產油氣、羊八井地熱電站建成,他相繼創作出電影《胡楊》《男兒要遠行》《世界屋脊的太陽》。
半個世紀來,他以高度的文化自覺與主動擔當的創作熱情,為地質部、地礦部、國土資源部的重大項目與戰略決策服務。
二、他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他主動協助部里主管文化的領導,創建全國第一個行業作家協會——中國地質作家協會、創辦大型文學刊物《新生界》《國土資源文學》、策劃創辦了全國首家行業作家網站——中國國土資源作家網;他主動協助部里成功地舉辦了“第三十屆國際地質大會中國地質題材電影周”;當汶川大地震后,自費帶領剛出院的老伴參加抗震紀實文學書稿的編審工作,他與作協主席常江一道日夜兼程埋頭審閱與改稿,使報告文學專集《一級響應》如期出版;當他的作品連續榮獲國家政府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后,地礦部政治部下發文件通報表揚他,授予他部勞模稱號并給予重獎,他將獎金全部捐獻給第三十屆國際地質大會籌委會。
三、他是一個“拼命三郎”他一年365天除了下基層采訪外,其余時間幾乎都在埋頭創作,他舍棄了許多常人的天倫之樂。在沒有空調的年代里,夏天他推了光頭,把腳放在涼水盆里堅持寫作;為了不影響家人夜間休息,他經常住在辦公室寫到深夜,甚至通宵達旦;他夜以繼日的寫作,終于積勞成疾,先后4次住院做了5次手術。在他腹部開刀18天后,他將腰間綁上寬紗布帶便走上海上鉆井平臺去體驗生活;去年他心臟安裝了4個支架,每天需要打十幾個小時吊瓶,他請護士將針頭扎在腳上,把筆記本電腦放在腿上、靠著床頭修改即將投拍的《羅布泊》劇本;現在他身上雖然已經安裝了8個支架,依然“召之即來”積極參加部、局的創作宣傳活動。
為此,他曾被聘為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全國五個一工程獎評委;并被授予地礦部勞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勞模等光榮稱號。
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
2012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