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陽是一條河,恩陽又是一座鎮。鎮以河生,河以鎮揚名。古鎮初為水運碼頭,后因商貿繁榮建鎮,是水陸空川東北樞紐,成渝陜三地中心,曾有“小上海”之稱。
恩陽,源出大溪,文系古奉。東臨巴中市區18公里,因歷史悠久,文物眾多,文化商貿繁盛,地域特色顯著,被評為四川省十大古鎮之一,國家AAAA景區,2020年當選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標”。
如今的恩陽原生態生活環境依舊,眾多紅色遺跡的存在,造就出它一道獨特的風采。
初冬的一天上午,從恩陽河邊新建的起鳳廊橋頭踏進古鎮,一座色彩艷麗的萬壽宮首先進入我們的眼簾,它是一群來恩陽經商的江西籍商人在清朝道光年間集資修建的,寬敞而亮眼。一條窄窄的古老石板橋橫跨在恩陽河上,這是起鳳橋原址,古時水碼頭。起鳳橋始建于南宋,長23米,寬1.4米,巨石鋪成,后經清代和民國時期重建,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據歷史傳說,因此地常有鳳凰起飛,故橋得名“起鳳橋”。不寬的青石板路順著河邊一路延伸,一些明清時期的房屋瓦舍依次沿山地走勢座落路邊。一棟土墻房子聚焦了我們的目光:光禿禿的墻壁上并排開著5個圓孔,(猜是槍孔),屋檐上掛著幾個紅色小牌,3個牌子上寫著《十送紅軍》拍攝基地;《戰地黃花》拍攝基地;《全國法院革命傳統教育基地》。這棟土墻房子有如此多的標記,不由令人刮目相看。一溜竹椅散放在河邊樹蔭下,幾家茶肆的招牌隨風飄動,在向來往過客招攬生意。
簡陋的水碼頭對著一條3米寬的正街,形成T字形格局。梯形的青石板一路向上鋪去,似一道云梯送人直上云端。路的兩邊開著各式小飯鋪或糕點雜貨鋪,古鎮居民常用一塊長木板或木柜擺放在家門前,上面放著手工做的小麻花,提糖麻餅,扇形馓子、山藥片、黑糖、掛面、川北老臘肉等各種古鎮土特產。幾家商鋪屋檐下橫著一根竹竿,竹竿上的細麻繩拴著一塊塊豆腐干和一串串姜豆豉,向人展示著古鎮特有的家庭自制食品,而小吃“笑果子”,更是勾起人們品嘗的欲望……
古鎮蒼老而閑適如同一個老人,一條條彎彎曲曲的大街小巷,高高低低的古老民居,凹凸不平的石板路,構成古鎮的身軀與經脈。恩陽區志記載:古鎮最輝煌時曾有38條古街,765座明清時期古民居、古建筑,雖經多次人為和天災損毀,但至今仍遺存上正街、下正街、姜市街、油房街、回龍街等9條古街。其中老場街最具特色,號稱“明清時期民居一條街”,它是恩陽建制以來的第一條街,人說是明朝一位彭姓人組織自家兄弟修建。明代的文昌閣是恩陽的標志性建筑,高大而壯觀。清朝的禹王宮、萬壽宮,以及老碼頭邊的三圣宮、天后宮,龍母宮,則是外地商賈們到恩陽洽談業務的商業會館。這些古跡的保存,增添了古鎮的厚重歷史與地方特色。
1933年川陜革命根據地建立,恩陽為紅四方面軍駐地,又留存下眾多紅軍時期的歷史遺跡,為古老的恩陽增添了濃濃的革命色彩。
行走古街古巷,許多紅軍遺址不時可見,紅色已成為恩陽古鎮的一大特色。1932年1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經陜西轉戰巴山。1933年6月,紅四方面軍解放恩陽,在長約400米的上下正街中就遺存有中共川陜省儀閬縣委、恩陽縣蘇維埃人民政府、恩陽縣革命委員會、革命法庭、恩陽財政委員會、紅軍經理處等各類行政機關遺址13處。古鎮還建立起列寧模范小學,毛澤東主席稱贊的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革命戰士張思德就曾在列寧模范小學學習文化和軍事。在短短三年時間里,紅軍把恩陽變成沒有剝削和壓迫,人人平等,體現公平正義的新社會。街巷中還有不少紅軍石刻如“擁護紅軍”、“共產黨熱愛人民”、“紅軍勝利萬歲”等標語,記錄下這段不尋常的日子。目前共有4000余幅紅軍石刻標語散存在巴中市的城鎮和鄉村。全國最大的紅軍石刻標語“赤化全川”、“平分土地”就刻在通江縣的紅云崖上,成為川陜革命根據地斗爭的歷史見證。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川陜蘇區參加紅軍人數達12萬人,產生了27名共和國將軍,恩陽區就有劉自雙、馮丕成2位將軍。蘇區首府通江縣有4.8萬余人參加紅軍,造就了何正文、傅崇碧等10位將軍,紅軍在蘇區真正受到了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一座座紅軍遺址,一條條紅軍石刻標語,度過80多載的風霜雨雪,依然吸引著人們注目。
古鎮現存有兩處代表性民居建筑,胡家大院是古鎮院落代表之一,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清乾隆年間修建,至今已有220多年歷史。現在的胡家大院屬二進式四合院,川北干欄式建筑。前半部分為重新修繕,后半部分為老建筑。和古鎮其他院落相比,胡家大院算是古鎮上的豪門大院。胡家大院還是中共六大指定旁聽代表胡大才的故居,因而得以完整保留下來。
除胡家大院外,古鎮還有一處“大棧房”。大棧房由雷氏世族建于清朝初期,占地2400余平方米,54間房,4套庭院組成,房屋既有川北民居特色,又有徽派建筑風格。初建時為客棧,后經多次改建、續建。紅軍進駐恩陽后將其設為縣政治保衛局。
“通江河,南江河,好耍不過恩陽河。買不到的買得到,賣不脫的賣得脫。------”一首巴山地區流傳甚廣的童謠,印證了恩陽曾經的繁榮。明清時期,恩陽常駐人口10000人,有大小商號150多家,鹽店19家,飲食店60多家,客棧、茶坊、酒家50多家,商號小販200余家,3000多商人常來往于此,所以這里是川東北重要的物資集散中心和商販落腳之地。“日看千人拱手,夜觀萬盞照燈”,便是古鎮當年人氣鼎盛、商貿繁榮的真實寫照。
如今古鎮已去繁華,只有簡樸而寧靜,閑適而充實。大街小巷不見擁擠人流,沒有時尚餐飲、娛樂酒吧,只有沿街飯館商鋪,還有望江茶樓里飄出的一陣陣蓋碗茶香,沒有行船靜靜流淌的恩陽河。老街老巷依舊保留著過去的模樣,層疊起伏的街市與自然起伏的地形地貌完美結合,一條條高低不平的石梯,延伸出墻面的騎門柜臺,彰顯出古鎮特有的古樸色彩。古鎮如同一本史書,翻開細讀,可以觸摸歲月深處的燦爛輝煌,感受到悠久文化積淀下的綿情韻味。那些被時光磨礪褪色的青石宮殿,仍可以尋找到昔日輝煌的痕跡。
恩陽,因水而興,聚商而旺。巴山之名鎮,蜀地之鎖鑰。原始生態,紅旗飛舞,恩陽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