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棟:《地質文學的創作與作品分享》 ——地大“創意寫作”第三講

來源: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公眾號“北地文化”作者:闕建華時間:2022-05-11熱度:0

20220428號周四,五一長假前夕,校園內滿園春色關不住。在地大綜合教學樓904教室,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主席陳國棟博士來校主講第三屆“創意寫作”系列講座第三講《地質文學的創作與作品》。

陳主席01.png

講座一開始,陳國棟主席就提出:地質文學是講好地質行業故事,傳遞行業聲音,弘揚行業價值的文學作品。地質文學是時代性文學,是具備真實性品格、與時代同頻共振的文學,地質文學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真實地書寫時代、紀錄時代、反映時代、反思現實,一部好的地質文學應該將行業在時代發展中做事的人、所做的事、所做的結果書寫出來,順應時代而創作。從這一點出發,陳主席認為,地質文學的創作就是以地質工作的開展與國家社會的發展進步為主題,以從事地質工作的人物為重點,謳歌偉大時代的作品。好的地質文學作品應有思想高度和精神品質,這種思想高度和精神品質是靠文學來完成的。一葉知秋、滴水藏海,對作家來說,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將真實的事件轉化為文學的敘述,哪怕是小人物、小事件、小篇章,只要結構精巧、故事精彩、思想深邃,同樣可以寫出精短的美文。

陳主席02.png

陳國棟主席在考察采訪現場

 

陳主席回顧了新中國地質文學的發展歷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年輕的一代》《勘探隊之歌》等優秀文學作品記錄了那個偉大時代,書寫了地質勘探者的精彩人生,展示了地質工作者的頑強精神。地質文學的創作在整個自然資源文學創作中一直比較活躍,原因很多,一是地質文學創作從五十年代就起步,沒有間斷過,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原地質礦產部(今自然資源部)還專門成立了文學創作室,有一批作家專職進行文學創作,創辦了文學刊物《新生界》;二是與從事地質工作的性質有關系,地質隊員爬山涉水經歷多,創作素材多;三是會員中從事地質工作和在地質行業的會員六百多名;四是各種文學題材的作品都有,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傳記文學文學評論等。在全國有影響的地質作家,有黃世英、常江、歐陽黔森、范穩、冉正萬、勞馬、張二棍、賈志紅等。

新中國的成長發展與地質工作密不可分,地質行業需要創作一批記錄地質工作,反映地質工作者為祖國富強、人民幸福做出貢獻的文學作品,目前一批作家正在采訪和創作中。

20213月,陳國棟主席幾次到江西省贛南鎢礦等礦區采訪,創作了報告文學《紅土地上的地質人》三萬余字,發表在2021年《中國作家》紀實版。陳主席以這次采訪經歷和作品為例,談了他從事地質文學創作的經驗。


陳主席03.png

陳主席04.png

《紅土地上的地質人》發表于《中國作家》2021


陳主席說,在祖國的版圖上,位于江西南部的贛州是中國紅色政權的誕生地,也是中國工農紅軍西征北上、奔赴抗日前線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出發地。生活勞作在3.94萬平方公里紅土地上的老區人民,為中國革命的勝利、新中國的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付出了巨大犧牲,作出了巨大貢獻。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回眸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啟航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日子里,他來到江西省地質局駐贛州市的贛南地質調查大隊、江西省地質局有色二隊、江西省地質局264隊采訪,走進三代地質人中,聆聽他們講述在這片紅色土地上堅守初心、傳承紅色基因,砥礪前行,探尋和發現一個又一個礦產資源地,將地質工作融入生態文明建設之中,為革命老區的發展振興無私奉獻、無怨無悔的感人故事。

怎么樣講好贛南地質人的故事?他根據采訪所得,分三部分來寫:一、地質人找礦的故事,二、地質人保護環境和生態修復故事,三、融入老區的地質人。每部分都由三個故事構成,講故事,講人物,講過去,述現在、談未來。

陳老師說,從采訪中得知,1907年,江西贛州大余縣城天主教福音堂的德國傳教士鄔利亨發現西華山有鎢礦,即用五百塊銀元從西華山慶云寺僧妙園和尚手中買下山權,以修建花園為名,私自開采鎢礦,偷偷運回德國。1908年,在南京西江優級學堂(中央大學前身)讀書的一名大余籍學生,利用回家的機會,將西華山礦石標本帶回學校,交化驗室鑒定,方知是珍貴的鎢礦。于是,國民政府與鄔利亨多次交涉后,以一千塊銀元贖回了山權。從此,贛南開始了民采、官采鎢礦的歷史。1921年又發現了鐵山垅鎢礦。

19304 月,紅軍在贛南、閩西占領了十幾個縣,形成中央蘇區的雛形。毛澤東同志在會昌調查后,在調查報告中提出“盡快恢復和提高鎢砂生產,籌集資金”的意見,并委派時任蘇區國家銀行行長、蘇維埃政府財政部部長的毛澤民到鐵山垅、仁鳳山礦區調查鎢砂生產情況。

1932年春,紅軍在鐵山垅大窩里成立了中華鎢礦公司,這是土地革命時期,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的第一個公營企業。采礦領域涉及于都、會昌、泰和三個縣,先后有五個中隊、十五個分隊、三千五百名礦工從事鎢礦開采。毛澤民任公司第二任總經理,任職時間是1932年冬至1933年冬。據《鐵山垅鎢礦志》記載,從19311月至19349月三年零八個月時間里,鐵山垅鎢礦共生產鎢砂7830噸,收入達六百二十萬塊銀元,占當時蘇區財政收入的70%,成為新生紅色政權的重要財源,鐵山垅鎢礦因此成為“紅色中國第一礦”,也是共和國“第一國企”。

陳主席05.png

共和國第一國企——中央蘇區鐵山垅鎢礦舊址

 

陳主席06.png

在中國鎢礦公司舊址采訪

 

新中國成立后,江西有色二隊對鐵山垅鎢礦開展普查評價和三期勘探,歷時十三年,探明儲量新增近七萬噸,使礦區鎢金屬保有量達到十萬噸以上,成為特大型礦床規模,按日采原礦石一千六百噸的生產能力計算,可持續開采七十四年。如今,鐵山垅鎢礦、盤古山鎢礦外圍發現了新礦化類型礦體,既拓寬了找礦思路、領域,又緩解了世紀老礦山的資源危機。

19703月,地質隊還在當年中央蘇區南大門會昌縣周田找到大型巖鹽礦。這在當時讓在這片紅色土地上戰斗過的人們、特別是革命老區人民為之振奮。土地革命時期,由于國民黨對中央蘇區進行“圍剿”,幾乎所有物資都被禁止進入蘇區,食鹽更為緊缺,一擔谷子只能換二兩鹽,不少同志為沖破敵人封鎖線,將緊缺的食鹽運進蘇區而獻出了生命。電影《閃閃的紅星》中,潘冬子將食鹽化成水,撒在衣服上的片斷就真實地再現了當時蘇區缺鹽的情況。

為了讓老表吃上家鄉的鹽,經反復勘探,1970330日,在周田鎮四百十五米處鉆到了厚度達十米的巖鹽礦層,進而探明了一個儲量近二十億噸的大型鹽礦,從此結束了江西無鹽礦的歷史,還創下發現鹽礦后四十七天就建廠生產出食鹽的記錄。因為找到了國家急需的大型巖鹽礦,909地質隊成為“全國地質系統一面紅旗”,榮獲全國第一批“大慶式企業”的榮譽稱號。

進入新時期,1988716日,《人民日報》一版以顯著位置公布了國家科委關于1988年國家科技成果獎的評定,《江西省新類型重稀土礦床發現、勘探及成礦理論研究》榮獲國家科技成果一等獎。

地質勘探不僅為了探礦和找礦,還要繼續進行礦山開采完的后續工作,“為了滿目蒼翠的青山綠水”成為文章第二部分的主題。

為建設一個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新鮮、飲水安全、生態優美的贛南革命老區,逐步提高環境質量,近十年來,在這片紅土地上的地質人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所長,在尋找地下水、礦泉水、清潔能源地熱、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地質災害防治、生態修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瑞金沙洲壩是干旱缺水的地方,不僅周圍農田沒水灌溉,就連老表們喝的水都無法保證。19334月,中央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從葉坪遷到沙洲壩。為解決群眾飲水難問題,毛澤東主席率機關同志在駐地南面的田里,開挖出一口深約五米的水井。為了讓井水清澈干凈,毛主席還親自下到井底,鋪沙石、墊木炭,以起到過濾作用。水井建成后,解決了周邊群眾飲水難的問題,這就是馳名中外的“紅井”。

“紅井”南面約一百米處,有一個面積約兩百平方米的水塘,有一臺抽取地下水的深井泵。這口機井是1987年冬,原地質礦產部贛南老區扶貧工作團為解決沙洲壩群眾耕地灌溉缺水問題,為紅井小組村民建的。當時,扶貧工作團建了五座機井,鋪設了灌溉管道,灌溉面積達五千畝,這些機井至今仍為當地群眾灌溉農田服務。“紅井”“機井”的清澈水流滋潤著老區人民的心田。土地革命時期毛主席挖的“紅井”和改革開放時期扶貧工作團鉆探的“機井”是我們黨為人民辦好事、辦實事的具體體現,是黨和人民群眾魚水情深的生動寫照。

陳主席07.png

1933年毛主席在沙洲壩修建的“紅井”

陳主席08.png

1987年原地質礦產部贛南老區扶貧工作團為紅井小組村民建的機井

 

開采若干年后,資源枯竭了,礦山廢棄了,地質工作者又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對廢棄礦山進行治理,還原礦山開采前的生態環境,這或許就是地質工作的輪回規律吧。信豐縣嘉定鎮桐木村學堂嘴果園基地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從楊梅種植園到臍橙種植園,再到柚子種植園,俯視著滿山綠蔭茂盛的果樹,草叢中燦爛的花朵,眼前的景象怎么也不能與曾經的廢棄礦山聯系起來。贛南地質調查大隊根據不同的生態修復模式,先后在贛縣、信豐、尋烏、寧都、定南等重點礦業開發地區開展了生態修復工作。廢棄礦山變果園,堅持生態文明建設,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建設美麗家園,讓老區人民享受綠水青山的生態福利,這是地質人在這片紅土地上的又一大貢獻。

陳主席09.png

地質人把贛南的廢棄礦山變成美麗高產的果園


在這部分,陳主席總結說: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生態修復必須遵守自然規律,如果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容易顧此失彼,造成生態的系統性破壞。美好的生態環境是由多種元素構成的,在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想指引下,推動生態環境整體性保護和系統修復,讓美麗生態呈現多元之美,整體之美。

回顧贛南老區的發展歷史,特別是礦產資源的尋找勘探,礦業的開發,地質災害的防治,自然資源生態的修復歷史,無不體現著江西省地質局贛南地質調查大隊、有色二隊、264隊砥礪奮斗的歷史。

在贛南的紅土地上,同時有三個在全國行業內有較高知名度的功勛地質隊,有地質工作者達5700多人。他們是:贛南地質調查大隊,前身為1952年成立的江西鎢錫公司地質隊和重工業部有色金屬局中南分局贛南粵北地質勘探大隊;19814月,908隊、909隊地質技術人員合并成立了贛南地質調查大隊,職工2900人。有色二隊于1953年成立,是江西省組建最早、長期從事以鎢礦勘查為主的專業地質隊伍,一直在贛南的各鎢礦山及周邊地區從事地質勘查工作,有職工900人。264隊于1956年成立,是一支從事鈾礦找礦工作的核工業地質隊,先后輾轉于新疆烏恰、浙江衢縣、江西尋烏、瑞金、贛州市,有職工1900人。

進入新時代,老區地質人的生活和精神面貌怎么樣?這是文章的第三部分。

贛南老區是當年中央蘇區所在地,老區人民參加紅軍人數占當時總人口的40%,長征開始時,紅軍8.6萬人,其中贛南籍子弟兵就達5.6萬人。在長征路上,平均每前進一公里就有3名贛南籍紅軍戰士倒下。紅色文化、地質“三光榮”精神是凝聚地質人的魂,是激勵一代又一代地質工作者為中國地質事業的發展,為祖國的繁榮富強、人民的幸福美好而勤奮工作的力量源泉。七十年來,一代代地質工作者在這片近四萬平方公里的紅土地上,傳承黨的優良傳統,把為老區人民服務、“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的三光榮精神為老區的發展振興探尋礦產資源,為老區的美麗富饒默默無聞地耕耘著,把為革命老區的發展振興,為老區人民擺脫昔日的貧困,與全國人民同步進入全面小康作為自己的使命。同時,在地礦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給三代地質人修建了現代化的住宅小區,與老區人民同圓“全面小康”夢。

陳主席10.png

江西九零八地質隊的住宅小區“九零八山水苑”


陳主席說,《紅土地上的地質人》是中篇敘事為主的紀實文學,共三萬字,從采訪到創作到發表,前后用了四個月時間。20213月上旬,用了十天到江西贛南采訪,回來后經過準備,用了十天創作;4月帶著初稿又到贛南征求意見,補充采訪五天,回來后修改;5月初投稿,20217月在《中國作家》發表。作品發表后,在文學界、地質行業產生了強烈反響。這期雜志很快就全部售罄,責任編輯說,連庫存的雜志都全部出售了,這是近年來少有的現象;購買本期雜志的基本都是各地地質隊的干部職工,往往一購就是五十本、一百本。

講座最后,陳國棟主席分七個方面總結了地質文學創作規律和自己的創作體會:

1、選題是關鍵。每個時代都有包含時代重大問題的題材,可以稱之為“與時代同頻題材”。這些題材相關的人物、事件不僅會影響人們的生活,改變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而且還會深刻改變一個時代的社會風氣,改變人們的道德意識和行為方式。所以地質文學的創作選題應當要考慮你所寫的人物和事件是否能產生上述影響。

2、結構、語言、細節:寫好地質文學,一是要有邏輯結構,二是文學語言。將真實的事件轉化為文學的敘述,盡量用文學語言。要靠細節取勝,細節要有文學意味。

3、創作方法:一是寫物,二是寫人物,文章重點人物的描寫放在細節上;三是要將主題故事、精神提煉升華,這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4、讀者第一的意識。寫作時要有讀者觀念,要讓讀者受眾感動,自己要先感動、先動情,這樣的作品才能受歡迎。這是文學創作的動力和源泉。

5、實地采訪、體驗、感受是文學創作的基礎。一篇好的文學作品是七分采訪體驗三分寫。地質文學是走出來的文學,要守正創新,不斷提高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用心、用情書寫和傳播來自基層一線鮮活的、有泥土味的故事。

6、要反映時代主題。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堅持以基層普通人、平凡人為重點,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講好他們的故事是地質文學具有生命力、影響力的前提。

7、成文后要反復修改,聽取同行和被采訪者的意見。優秀作品是寫出來的,更是修改出來的。

陳主席11.png

由于疫情,晚上兩百多名同學絕大多數是在超星直播平臺線上聽講座,也有幾位在校同學和老師來教室聽講座,并和陳老師作了熱烈交流。

有同學問陳主席:您是怎樣走上地質文學的創作道路的?是一開始就熱愛和從事地質工作和創作的嗎?陳主席說,我也是半路出家,我大學上的是中國青年政治學院,讀政治教育專業,研究生讀的是經濟學,博士讀的才是地質學。從事地質工作以后,一開始是嘗試著寫了一篇散文《小馬燈》,結果在地質部的《新生界》刊物上發表,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開始了幾十年地質文學的寫作。

馬列學院一位研究生一年級女生問:您是什么時候察覺并努力形成自己的創作風格的?陳老師謙虛地說,我也不能說形成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就是寫作時不要有框框,剛開始可能不知道該怎么寫,就要多看材料,多看報告,要勤采訪,多聽多看,挖掘細節。比如我下去采訪,接待方安排我住縣城的賓館,我就說,我不住城里的賓館,要住礦山,和地質隊員住一起,和礦工一起吃食堂,下礦井,才能擴大寫作空間,挖掘到材料以外的故事和細節;要堅持寫,不要停,慢慢就能摸索到寫作的規律了。

工程學院程老師是一位文學愛好者,已經好幾次來聽創意寫作系列講座。他問陳主席:您寫的這些報告文學,當事人和見證者大多還在世,您在寫作中有虛構和想象的部分嗎?陳主席說,這就涉及到報告文學的紀實美學問題了。在采訪中,你會發現,很多當事人的回憶是片段的,零散的,不完整的,有些部分需要有合理的想象介入寫作,但這些想象是來自生活的,合理的,又是經過提煉,高于生活的;要處理得自然、巧妙,不動聲色、不露痕跡。生活就像一座金礦,要進行反復提煉加工,沙里淘金;要努力用文學的方法來敘述、來表現生活。

陳主席12.png

陳主席和現場同學做創作交流

陳主席.jpg

自然文化研究院和線下部分師生現場聆聽陳國棟主席的精彩講座


自然文化研究院文學研究所所長闕建華老師主持了今晚的講座。他在總結時說:在純文學邊緣化的時代,像這期《中國作家》這樣銷售到斷貨的,是很少見的現象,可見文學只要貼近時代、貼近群眾、貼近生活,就能拓寬文學的生存空間。當年,毛主席在中央蘇區的南大門會昌,寫過一首詞《清平樂·會昌》:“東方欲曉, 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地質人就是“踏遍青山人未老”,但能寫出“風景這邊獨好”的篇章卻不多。由于一代代作家的努力,才在文學史上留下了一些著名篇章。比如,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本意是寫中國南北方各條河流,不經意中成了文學史上的山水和歷史人文名著;明末徐霞客尋訪名山大川,本意是想寫一部動人的游記,但《徐霞客游記》卻包含了很多地質、地理、水文的重要科學發現;地質科學和地質文學就在這樣的良性互動中不斷成長壯大。地質工作從事文學有天然的優勢,就是飽覽山水大地、江湖湖海,文革前和文革時期兩部反映地質工作者的老電影《年青的一代》(黑白片版和彩色片重拍版)里,都有句浩氣磅礴的臺詞:“站在喜馬拉雅山頂,放眼全世界!”各行業里,大概只有地質工作者能有這樣的豪情壯志。面對此情此景,豈能沒有吟詠、沒有文學作品?!文學的書寫需要有文學的思維和文學的表達。前代地質人留下很多寶貴的文學作品,留下了光輝的榜樣;當代地大學子應該接過這個接力棒,在野外考察中,不僅要寫考察科學報告,也要用文學的方式寫下祖國的大好河山;同時在祖國的壯麗山河中,寫下自己人生的精彩印記。


撰稿 | 闕建華

野外采訪圖片提供 | 陳國棟

講座現場圖片提供 | 闕建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va在线播放| 三级国产女主播在线观看| 日本阿v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视频日韩视频|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毛片| 国产精品国色综合久久| 亚洲日韩在线视频| 51精品视频免费国产专区|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色综合|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亚洲大片在线观看| 两个人看的www高清免费视频 |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农村| 香港经典aa毛片免费观看变态 | 欧美18videos极品massage| 国产精品igao视频网网址| 亚洲av永久精品爱情岛论坛| 99re热久久资源最新获取| 欺凌小故事动图gif邪恶| 天天爱天天操天天干|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久久久影院亚洲精品| 色妞色综合久久夜夜| 强开小婷嫩苞又嫩又紧韩国视频| 免费午夜爽爽爽WWW视频十八禁 | 午夜爽爽性刺激一区二区视频| а√天堂资源官网在线8| 永久免费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 www.夜夜操.com|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 无遮挡动漫画在线观看| 又粗又大又爽又长又紧又水| hentai里番在线| 欧美极品少妇×XXXBBB|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 亚洲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 久久九九精品国产av片国产| 老司机午夜性生免费福利| 日本三浦理惠子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人成网站观看| 一级毛片一级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