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寫盡心跡,一條路鋪織歲月。一首歌牽引思緒,一段情懷戀美好。這是我對作者喬陽所著的《在雪山和雪山之間》這本書的閱后評語。
我四十多歲/這棵樹一百多歲/我們所在的山脈四千萬年/頭頂上夜空中的繁星更年長無數倍......這慷慨之詞,就是來自喬陽所著的《在雪山和雪山之間》這本書的封面題語。
當拿起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封頁畫面中,那皚皚白雪的高山上空,繁星點點,兩座高高的雪山像姊妹峰巍然屹立,這山峰就是書中所提及的梅里雪山和白馬雪山。書面上兩座雪峰漸次聳立,兩山之間的高度,可謂相距咫尺且又顯莫測高深。
整本書的裝幀設計,線條簡潔明快意境深遠。同時配有作者的經典妙語以及與之托襯的星夜潔白。書面設計可以說是獨辟蹊徑別出心裁,直觀地給讀者帶來視覺上的遐想之感,也彰顯出作者喬陽對大雪山的摯愛情愫。
看了這本喬陽所著的《在雪山和雪山之間》,心中不覺萌生一種久違的感動。仿佛身臨其境,通透地看見讀者,就站在茫茫的雪山面前,置身于空靈幽靜的山谷,面對大自然的蒼遠寂寥,展置面前的是一種世界的博大。
如此落筆寫意潑墨般的大場景描摹雪山,還真是第一次看這方面的書。書中的第一章 在雪山和雪山之間,作者開篇點題,直接帶讀者,履著細膩的筆跡,走進神秘空靈的雪山境地,深入了解作者喬陽二十年棲身雪山的生活世界以及切身感受。
作者喬陽出生于七十年代,她的童年和少年時期,都是在四川渡過的。就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她去了云南,在梅里雪山的飛來寺和白馬雪山的霧濃頂村,生活了近二十年,創辦了梅里雪山第一間客棧--季候鳥,成為新一代在路上的青年人,隱秘的朝圣之地….雪山、植物、人與自然。正是因為作者將自己的這些人生游歷中的點滴經歷,付諸于文字,才使廣大讀者對大雪山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看了這本書,我總覺得喬陽筆下的文字是唯美而流動的,寫情、寫景都特別自然灑脫,文章用詞也特別精妙。作者寫道:‘暑假時,我躺在草席上,拿著中國地圖冊研究,水來自哪里,山脈來自哪里,打開巨大的世界地圖,鋪在地上,更多的山脈、高原、極地以及無盡藍的海洋啊,那瞬間倒吸的一口涼氣,至今沒有緩過來’……
童年時候的事,喬陽寫得很隨意也很自然,字里行間從不嬌柔做作。把跟外公、外婆在一起生活的場景,把老少親情只用寥寥數言,就描述得淋漓盡致。仿佛讓讀者感受的不是在看一本書,而是在靜靜地觀摩一部場景電視劇,通過書中的內容,把這些畫面真實地呈現在讀者眼前。
開卷有益,越看越耐人尋味,文章的脈絡,隨著作者的筆線,漸次鋪展開來。她說;“我在入秋之后的第三個星期天,從白馬雪山第二個4000多米的埡口走下來,沿著珠巴洛河河谷上溯,三個小時后,到達主峰下最高的冷杉林邊緣的草甸,我只是去看我的森林”…….筆法細柔,從春寫到秋,對滿山谷的樹葉的顏色,進行了詳細的描摹和寫意。極大地呈現給廣大讀者一個色彩斑斕的樹葉世界。
文章繼而筆鋒一轉又說,作者喜歡的白,不是雪山,而是無意落在雪山上的月光。這無疑又給廣大讀者,構造了一個思索的空間。其實生命中的美和記憶之間,文字的力量就是神奇。就像作者筆下的樹、山以及諸多景色,都是那么的生動、鮮活和美好。
在植物的世界里,我們顯得特別渺小而平凡。文章說:風在弦子中的來往,山川和大地的詩歌中,呈現四季的變化,鷹和鸚鵡分別在高山和河谷,扇動永恒的翅膀。直到陽關從南半球開始轉回,生成南風。風使流動的力量,空與虛之間的使者,西南季風在印度洋上空涌動,并且開始它們沿著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河道向北上溯的行程,大地再次呈現出變化的心意,春雪洋洋灑灑,落在云嶺山脈、怒山山脈。河谷中春雨漣漣,桃花將跟隨風的腳步,從南至北,遍布山野。我站在山嶺上,在桃花霧中聽風…….作者如此綺美的景致描述,宛若畫家筆下的實物寫生,處處涌動著奇異的美。
在棲息大雪山的這二十年里,作者的內心世界是快意和恬淡的。這一點,做為讀者的我來看,喬陽的內心可以說是相當充實的,也是一般人所不能企及和體會的。任何境界都是人營造的。但環境卻不是人人都能適應的,只有心無旁騖,胸懷博大的人,才會做到這樣。
在這本書中可以看到,人與環境是十分和諧統一的。置身大自然,在大自然中,采擷和追求內心的那份美妙和永恒,絕對可以得到心靈的凈化和陶冶的。
每個人的一生,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事,快樂的煩心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是在大自然的環境中,如果拋開一切的一切,置身于大山面前,站在高高的峰頂,什么也不用去想,也不用追索世間的奢華和欲望,與自然合一,完美自我,體驗一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的曠界,舒展內心的那份快慰,體嘗大自然帶給人類的那份饋贈,我想這樣才是生命最純粹、最本真的東西。人存天地間,匆匆百年爭來爭去,爭的是啥,名與利,情與義,到最后無非都是一場空。沒有大自然的生靈,那么直接、坦蕩、豁達和富有生氣。
文章中作者說:我是樂意待在森林里,我總是感到格外的親切和平靜,去林中散步,看陽光瀉進暗針葉林的樹冠,宛如金色的絲線,是多么美好的事;我的基因里,包含著人類二十萬年來和植物相處的記憶……
書香處處是學問,讀書是一種心鄉的給養,更是豐美的精神食糧。尤其是看了這本書之后,給了我許多心靈感念。我覺得世間萬物都是皆有靈性的,大自然更是如此。一年四季,春天有春的嫵媚,夏季有夏的妖嬈,秋日有秋的多姿,冬天有冬的韻味。大自然就是這樣,季節是五彩斑斕的,也是多情的。
倘若人在心情寂落的時候,能靜下心來,到大自然純凈的環境和曠野中,去走一走,看一看。那么就會知道,在大自然面前,自己是如此之小,世界是如此之大,一切都會豁然開朗的。
正如書中描述的,在大山里,作者的細微觀察和感悟是直接的,也是細膩的。喬陽說:“世界和藹可親,我覺得,我早已認識它,它在展示充分的自由和發展的才能,雨霧、陽光,一切生靈洋溢著美妙的韻律和節奏,準確可感”。
的確,就像雪山一樣,總是一色潔白。人站在雪山面前,內心應該是純凈的。一如淙淙流淌的河流,總是歡暢的,只要不封凍,每天總是不知疲倦的向前奔涌。陽光更是溫暖的,它帶給地球生靈的,總是溫情脈脈。
在寫人與環境時,與當地人的相處中,作者說:每一個藏族人都有歡樂的天分。他們聚在一起,可以把任何的簡餐,變成熱烈的宴席。在歡笑中斟滿酒杯---;“瓊”是一種類似啤酒的低度酒,而青稞酒往往30度以上;----只有流淌著游牧民族血脈的人,才能如此自在,他們雖然在協助我們,但他們才是這里的王。熱情、豪放、粗獷、好客,這就是作者在和當地人相處中,得到的最深的體驗,也是一段難忘的游旅情結。
通篇細覽,作者喬陽用生動的手筆,樸實精妙的語言和近乎完美的詞匯,把這本《在雪山和雪山之間》,寫得極具鮮活和富有濃濃詩意。文章說:“大自然突如其來送給我們的黃昏,如此令人驚嘆,天際線和湖泊的弧線連接,最高的山峰攜著一眾白頭的山巒,冰川、雨、森林,忽然出現在對岸,并且在湖水中顯現他們的清晰地鏡像,結構完美,平靜安詳;我們每個人都被這偉大的寧靜擊中,都變得沉默而高雅。場景揮寫美不勝收....”
讀書陶冶情操,而書中的精華,更是對自己心靈的一種凈化和洗滌。在積淀中釋放,在山水間徜徉,在雪山處游走,在自然里陶醉。通過這本書的纖纖脈絡,我覺得做人要有四度:一是做人要有高度,有高度才有動力,有追求;二是生命要有寬度,有寬度才有意思,有活力;三是情感要有溫度,有溫度才有激情,有珍視;四是事業要有長度,有長度才有拓展,有干勁。
就像看這本一樣,我想,如果要真切地了解雪山、了解藏區的環境,可以說喬陽的這本《在雪山和雪山之間》,的的確確是一本好書。它確確實實是介紹自然環境,敘述雪山場景,最值得讀者看的一本好的游記。有句名人名言說的好: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想如果閑暇時候,能夠靜下心來,好好讀讀喬陽的這本《在雪山和雪山之間》,絕對有給你一種全然不同的心靈啟迪。履著作者喬陽二十余年置身雪山,所走過的足跡,以及切身所經歷的一切,以雪山為卷,書寫生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