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山似垛麥積山
李道華
遠眺是座山,近看是麥垛,這便是甘肅有名的天水麥積山。
在中國四大石窟中,麥積山其實并不出名,最有名的是甘肅敦煌莫高窟、其次是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麥積山因地理位置較偏僻,許多游人并不知道,因此被人們忽略千年,而且險些毀于汶川大地震。雖說論規模莫高窟最大,但論險峻,當數麥積山,所有石窟全部建在垂直陡峭的崖壁上。登麥積山,是我的一個心愿。去年初秋時節,我和朋友開啟自駕之旅,出四川廣元,經隴南,直奔天水麥積山而去,想沿著西秦嶺山脈的脈搏,親自觸摸一下麥積山的險峻。
清晨從隴海市出發,到天水市已是中午,在一家酒店放下行李吃了午飯后,我們一行人便踏上了去麥積山的旅程。從天水市往東南方沿一條新修的公路行駛約50公里,就是麥積鄉,麥積山就藏于群山之中。還沒有到景區大門,遠遠就看見一座孤峰挺立在小隴山中,山壁上緊貼著不少彎彎曲曲的棧道,特別顯眼,這山,定是麥積山了。
史料記載,麥積山石窟始創于十六國后秦(公元384年至417年),爾后屢有修葺擴建,至隋朝基本建成,并完整保留至今。
麥積山石窟現為世界文化遺產,高142米,現存石窟221座,泥塑石雕10632身,壁畫1300余平方,并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藝術、建筑等方面的實物資料。各時代塑像的鮮明特點在這里融合,造就出石窟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世界,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石窟因歷代地震緣故,中部山崖崩塌陷落,山崖自然分為東崖和西崖兩個部分。東崖石窟現存54個,西崖石窟現存140個,經過1600多年的風雨滄桑至今保存較為完好,這不能不說是中國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跡。
轉過幾道彎,汽車來到麥積山景區大門前。因是疫情期間,在大門口掃碼、檢測、現場網上購票后,我們才走向麥積山。
走過麥積煙雨廣場、穿過瑞應寺,再看看保存至今的淶云古寺,不一會兒,我們就站在了麥積山石窟之下。抬頭望山,藍天白云下,麥積山恰是一個巨大的麥垛,頭頂長滿綠樹翠草,身體四周卻是光禿石壁,猶如一個頭戴草帽赤身裸體的男人在山間行走。崖壁上的棧道,分別由一根根鋼管或水泥樁組建搭成。棧道彎曲迂回著向上延伸,恰是一個鋪開的巨大網絡連接著石壁上的大小石窟,一直連到最高處的4號石窟,才往下回旋而去。
爬棧道是一個體力活,同行的幾位女士看著高高的懸空棧道心里打起小鼓,走了兩層棧道就不敢再往上走,只有我和一對重慶夫妻腳步不停地向上走去,心想要把整個石窟都看完才算了解麥積山。
走走停停,目光不斷搜索著石壁上的石窟,不看不知道,一看驚一跳。在這些大小不一的石窟中,竟然藏著不少藝術瑰寶。石窟以佛教為主,反映著三佛、七佛、西方凈土等內容。雖說這些佛像都由泥土塑成,但造型生動,彩色身姿,各具鮮明特色。如后秦佛像剽悍雄健;北魏造像秀骨清俊;北周造像珠圓玉潤;隋唐造像豐滿細膩;宋代造像寫實求真。精美的泥塑藝術在佛像們身上大放異彩,多姿多彩的佛像真實反映出各個時代藝術家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和審美取向。
整個石窟主要由上、中、下七佛閣、千佛窟、牛兒堂、主佛、魏后墓、睡佛洞、迦葉等重要石窟組成。東崖的石窟以涅槃窟、千佛廊、七佛閣等最為精美。西崖聚集著萬佛堂、天堂洞、121窟、123窟、127窟165窟等最有價值的洞窟。歷史學家范文瀾曾稱麥積山為“陳列塑像的大展覽館”。如果說敦煌是一個大壁畫館,那么,麥積山則是一座大雕塑館。這里的雕像大的高達16米,小的僅有10多厘米,不僅反映出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而且還系統的展示了中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過程。石窟泥塑大致可以分為突出墻面的高浮塑,完全離開墻面的圓塑,貼粘在墻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類。其中數以千計的與真人大小相仿的圓塑,極富生活情趣,被后人視為珍品。麥積山所有塑像都具有兩大明顯的特點: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世俗化的趨向。
麥積山石窟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棧道“凌空飛架”,層層疊疊,其驚險陡峻為世罕見,形成一個宏偉壯觀的立體建筑群。其仿木殿堂式石雕崖閣獨具特色,雄渾壯麗。洞窟多為佛殿式而無中心柱窟,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麥積山石窟群中最宏偉、全國最大一座摩仿中國傳統建筑形式的洞窟要數上七佛閣,又稱散花樓,位于東崖大佛上方,距地面約80米,為七間8柱廡殿式結構,高約9米,面寬30米,進深8米,分前廊后室兩部分,為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為亡父所建造。每個閣上分別掛著“菩提場”“是無寺”“慧光普照”“西來圣人”等匾,顯示著菩薩們的不同身份,兩尊高大的守護神分站兩側揮舞著手臂仿佛在驅妖辟邪。每間閣的中間墻上還刻有不少形態各異生動有趣的石刻佛像,引來不少游人的駐足觀賞。
令人意外的是,43號石窟中還建有一座西魏文帝皇后乙弗氏的陵墓—寂陵,傳說是魏皇后去世后,兒子開鑿麥積崖為龕而埋葬。旁邊44號石窟中塑著一尊主佛,觀音菩薩那和藹可親的微笑打動了無數人心,其秘至今未解,有人猜測觀音塑像和魏皇后相似,疑是其子為紀念母親而作。微笑的觀音因此被人們稱為“東方維納斯”。眾多的佛像,凸顯出后秦、北魏、西魏、北周、隋朝、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鮮明特色。
在石窟西崖下層中部,有一處正方形的敞口大龕,為北魏最早開鑿的石窟之一。大龕中建有三個高壇基,每個高壇基上塑有一佛,為三世佛。東崖石壁上同樣也塑有三尊佛,東西大佛面對逶迤群山,千年以來默默注視著朝代更替的人世間,保佑著我們中華兒女的幸福、平安。
一位光頭戴口罩眼鏡身著灰色長袍的年輕僧人,來到一座鑿在崖壁上的小石窟前,雙手合十虔誠的對石窟中的佛像進行著朝拜,隨后拿出手機對著石窟快速按下快門,轉身離去。這場景正巧被從棧道上走下來的我目睹了全過程。我不禁好奇地想,他從何而來,為何對一個只有一尺見方的小石窟情有獨鐘?
沿著蜿蜒曲折的棧道,時而上,時而下,不知走了多久,盡管太陽高懸清涼的山風不時吹來,但我額頭上還是掛滿汗珠。靠著棧道欄桿抬眼看四周,竟是另一番風景:頭頂懸崖峭壁,身邊青山環繞,沐浴金色陽光,呼吸清新空氣,觸摸著歷史文物,我的心沉醉了,真想在觀音菩薩的腳下來一場靜靜地酣睡。
走下棧道,回頭再望剛走過的棧道,不免有些驚恐,原來下行的棧道如此險峻,猶如一條長龍依附在崖壁上盤旋而行,是如此奇美壯觀。腦海里想起山西的懸空寺,也是建在懸崖峭壁上,但規模較小,不能與其相比。“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想來也是,只有登上麥積山石窟的人才會有真實的感受。
山下的同伴早已游完等候我多時,他們問我登山感受如何,我說:路險,珍貴文物多,值得!
麥積山石窟以它的神秘、險峻聞名,還為世人留下三大謎團,至今未解。
已近傍晚,我們走在麥積山下,興奮和愉悅掛滿臉上。麥積山石窟珍藏著如此多的珍貴文物,它不僅是中華各民族勞動智慧的結晶,也是上天對我們人類文化遺產的一種特殊保護。
一位天水商人曾對我說:麥積山最美在每年的7至8月,那時的麥積山時常籠罩在一片煙雨朦朧之中,麥積山時隱時現,顯得更加分外險峻妖嬈,美麗無常。難怪廣場巨石上刻的“麥積煙雨”竟有如此深刻的含義,介紹的是麥積山另一種奇特的山野自然景象。可惜現在已是9月初,我們欣賞不到麥積山的另一番美景,心里多少有些遺憾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