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蒙山片區(qū)是全國14個扶貧連片地區(qū)之一,也是自然資源部牽頭的部際聯(lián)系單位,采訪烏蒙山及其連片地區(qū)脫貧攻堅,是中國自然資源作協(xié)交給我的創(chuàng)作任務。
離開北京那天,很激動,一大早,我拿著收集到的自然資源部(原國土資源部)規(guī)劃司、耕保司等各處室2016年扶貧工作匯報、中國自然資源報社的采訪函,準備出發(fā)。我從自然資源作協(xié)辦公室出來,沿著羊肉胡同東去經過地鐵西四西南口折向南,到正陽書局去歸還早先借閱的北京胡同系列叢書和張恨水的《金粉世家》上下集。
正陽書局聽起來很大,其實地方很小,給人以滄桑和精致的歷史感。里面有一座標志性的建筑——老人塔,它高高聳立在院子中間,院子南邊和西邊空余的地方搭著葡萄架,架下有四五張木桌椅供喝茶。北邊正房第一間的墻上有201一幅胡同詳細標圖,標著魯迅和張恨水在磚塔胡同住過的地方,這也是磚塔胡同名氣大的原因。沿著磚塔胡同西去,張恨水的房子據(jù)說就在附屬樓處,我端詳那個地址,順著看上去,竟然是我們辦公的地方。也就是說,自然資源部的這座附屬樓,竟然是著名作家張恨水的房子的原址。張恨水在這里比魯迅住得久,《金粉世家》就是在這里完成的。因為他說的集市,很可能就在附近的禮路胡同,原來這條胡同叫驢肉胡同,后來改的。包括主人公冷清秋過年去集市上買對聯(lián)、租房子的胡同,還有去西山踏青時走的路線似乎都離這很近。
問過無數(shù)過路人,最后在還是在報社被冠以攝影家稱號的李振濤老師的提示下,終于找到了。這是一處很破舊的四合院,在磚塔胡同最西頭,用黑漆寫著64號,應該是民國時候的16號。若您從西邊的太平街上過來,64號院子應該是此排的第一戶。小門樓,黑漆木板大門,隨時都可能倒塌。院子里有六七棵大樹,塞滿了亂搭亂建的房子,東邊斷壁殘垣,正在拆遷中,西邊還住著打工的人家,只有院子里的大樹和南墻上精致的黑色小瓦,告訴我們當年富裕殷實的歷史。據(jù)說魯迅和弟弟周作人鬧矛盾后在這里租了房子,只住了兩年,就去阜成門大街北邊買了那個后來作為魯迅紀念館的四合院。魯迅先生總是執(zhí)著于現(xiàn)實人生,把人類生存、溫飽和發(fā)展問題作為關注的焦點。魯迅在《答托洛斯基派的信》中這樣提到中國共產黨人:“那切切實實足踏在地上,為著現(xiàn)在中國人的生存而流血奮斗者,我得引為同志,是自以為光榮的。”魯迅為人生的宗旨和共產黨人為勞苦大眾而奮斗的光輝理想是一樣的。
似乎轉了個圈,我又轉到羊肉胡同,羊肉胡同很窄,是條單行線,汽車只能往西行駛,人可以任意走。羊肉胡同和磚塔胡同之間有好幾棵幾百年的老槐樹,它們都有了身份,在樹杈上掛著一個牌子,寫著樹齡,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油畫寫生者。寫生者來到胡同往往排成一排,一蹲一天。找個角度畫出來,就是一幅老北京風情畫。羊肉胡同順理成章地成了北京槐樹的天下,健壯挺拔的槐樹傲然聳立在路的兩旁,頂部的樹枝婆婆娑娑自由伸展,那嫩黃嬌綠的葉子細細碎碎又密密匝匝養(yǎng)人的眼。每當我注視著這些綠葉的時候,似乎覺得有親切的面孔從細碎的綠葉之中清晰起來,頭發(fā)烏黑,他的嘴唇在翕動,似乎要囑咐我什么,眼睛明亮,堅毅又和善地望著我。于是我從樹影里走出來,一走就走在了阜成門內大街上。阜成門大街被老舍寫成了北京最美的大街,說是一街看盡700年。是的,北京的老城門有內九外七之說,阜成門是內九城門之一,還有崇文門、正陽門、宣武門、西直門、德勝門、安定門、東直門、朝陽門等8個舊城門。外城有7座城門,它們是廣渠門、廣安門、東便門、西便門、左安門、右安門、永定門。我喜歡不厭其煩地將這些最代表北京的城門名字告訴您,就如說我老家蔬菜之鄉(xiāng)的西紅柿、黃瓜一樣有耐心。我還會順便解釋一下每個城門的作用,如:正陽門稱國門,阜成門稱煤門,西直門稱水門,德勝門稱兵門,出兵打仗走此門;安定門稱進兵門,得勝班師走此門;東直門稱磚瓦門,朝陽門稱糧食門等。從阜成門橋由西向東走,路西北方向就是魯迅先生的紀念館。往東看,不遠處居民區(qū)中兀然突起的蒙元皇室敕建藏傳佛教寺廟白塔寺,原名是“大圣壽萬安寺”,也叫“妙應寺”,這是北京城唯一完整的元朝的真跡,也是老舍說一條街看盡700年的見證。再往東走是歷代帝王廟,里面供奉著188位帝王的牌位。走不多遠,就來到了廣濟寺,也就是佛教協(xié)會所在地,緊挨著它的是一座清朝二層建筑,現(xiàn)在是新華書店的分店,據(jù)說是慈禧親自指揮建的,用來休息的地方。廣濟寺的對面,也就是阜成門內大街和西四南大街十字路口,自然資源部坐落在這條大街上,百年的地質博物館里面有大量的巖石、礦石、寶石和化石,它會告訴您世界從混沌初開到生物生成的歷程。從博物館中間往東是一塊小小的綠地,看過去,綠地里有李四光的半身像,背西面東,面朝著東方太陽升起的地方。緊挨著博物館大樓有一排列隊的形狀各異的礦石,有高大的北京西山的礫石、山東萊西的石墨、太湖石、四川宜賓的砂巖巖心、遼寧鞍山的磁鐵石英巖、新疆薩爾托海礦區(qū)的鉻鐵礦等20塊巖石標本。
廣場北邊升旗處有一塊山形起伏的石頭,灰色中有白色的條紋,一定是泰山石了。南邊第一塊就是新疆的和田玉原礦石,都是國內有代表性的石頭。每到傍晚就有一些人在跳廣場舞。東南角落有一些宣傳牌,有最地質事業(yè)奠基人丁文江、翁文灝、李四光和今天中央領導人視察國土工作的畫面,內容不固定,每個月都更換內容。每天都有市民觀看。緊挨著西四地鐵的西南口,客流量很大。不經意地一看,橫跨羊肉胡同的鐵藝招牌上除了原來的珠寶一條街的稱呼不知何時增加了開心麻花劇場的字樣。每天都有20多位穿著統(tǒng)一服裝、騎著統(tǒng)一型號的摩托車嚴陣以待的外賣哥在此集合,他們的服裝統(tǒng)一整潔,乍一看像全副武裝的消防隊員。有時又會坐著十幾個北京大媽在討論著什么,而羊肉胡同里常常有三五個帥氣的特警走過,他們有著挺拔的身材,一身深藍色的衣服配有特警標志,目不斜視,于是形成了人的風景。
我回到報社門口,遠遠地看到陳國棟社長走過來,他不僅是報社的社長還是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xié)會主席。我知道他剛從北海散步回來,他出生于50年代末,祖籍四川,父母都是地質隊員。他出生在云南昆明,子承父業(yè)也干了地質隊。他長得十分魁梧,健步如飛,他的身邊跟著搞發(fā)行的老盛和報社的一位負責同志。老盛是報社的臨時工,河南人,天天分報紙,很辛苦,每天不是推著小車往外運報紙,就是在五樓的樓梯口兵乓球臺上分報紙。人家加班在房間里,沒人知道,他加班,誰都看得到。據(jù)說社長主動給他辦理了養(yǎng)老保險,把他感動得一塌糊涂。陳社長倡導大家散步健身,每月走路里程上榜公布排行。他自己中午從不休息,午飯后一定去北海轉一圈,每天完成幾公里的散步里程,下午上班時間1:30保證回到辦公室。我隨著他散過步,他走得很快,邊走邊和我們商量寫作的事。陳社長對國內每天的新聞有高度的敏感性,他到新疆去寫了篇散文,是關于修天山公路而犧牲的烈士家屬的事,叫《喬爾瑪埡口那座豐碑》,引起了新疆有關部門的關注,撥款200萬元,解決烈士家屬去新疆守護烈士陵園沒有住處的問題。他工作頭緒繁多,每期報紙都要把關,擠時間寫作,往往是晚上10點才離開單位,早上6點多鐘準時到單位,每天寫作至少半個小時。這幾天他正準備去廣東采訪可燃冰。
陳社長曾和報社的班子成員趙凡、徐志軍、霍雅琴等多次討論到烏蒙山采訪的事。陳社長用手比畫著說:“這是個重大題材,一定要好好采訪,扶貧就如上戰(zhàn)場,你想一想,一群決策者圍著一張地圖,用紅筆標出貧困村,調集兵力出擊,那場面是多么壯觀!”我答應著,也很激動。恰好他的桌子上有張新出的報紙,我拿起來看,一篇扶貧報道中的句子令我記憶深刻:全國扶貧看貴州、貴州扶貧看畢節(jié)。早在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就對畢節(jié)試驗區(qū)作出批示,建設好畢節(jié)試驗區(qū),不僅是畢節(jié)發(fā)展、貴州發(fā)展的需要,對全國其他地區(qū)也有示范作用。
(在納雍縣董地鄉(xiāng)采訪)
陳社長說:習總書記號召精準扶貧以來,自然資源部(國土資源部)翻箱倒柜,傾囊相助,積極落實。2016年3月1日提出了“增減掛鉤”支持扶貧開發(fā)異地扶貧搬遷的精準政策;部、省、市、縣四級聯(lián)動,讓14個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制定專門扶貧政策,開展扶貧專項督察等,加快推進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六個精準”,成為國家部委中精準扶貧工作的樣板。
“你要把這其中感人的事情挖出來。”陳社長不忘叮囑我,貴州畢節(jié)還是紅軍長征中重要的一段歷程,要收集一點紅二、六軍團的資料,他正在寫賀龍的故事。
為節(jié)約時間,我選擇從北京南苑機場坐聯(lián)航的小飛機直接到畢節(jié)飛雄機場,雖然坐小飛機耳朵會生疼,可是直飛畢節(jié)能節(jié)約半天時間。在飛機上,我想起了貴州的劉子富,那位新華社原貴州分社的社長,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呢?30年過去了,劉子富在我的心里已成為男神級人物,我覺得他就是穆青式的記者。所以當?shù)乩习傩账退粋€段子:什么圓又圓?老社長的智慧圓又圓;什么尖又尖?老社長的筆桿子尖又尖;什么萬萬千?老社長采訪過的地方萬萬千;什么千千萬?老社長寫出的優(yōu)秀稿件千千萬!我想如果能在貴州這塊熱土上遇見到他,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那該是多么幸運!
(和貴州省自然資源廳派到赫章縣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員在一起)
到烏蒙山采訪不久,時逢母校山東壽光一中60年華誕,我應邀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母校,于是我在幾千人的詩歌朗誦大會上,上臺即興朗誦一首詩:《行走,致敬!》
我行走行走在云貴高原/行走在云貴高原烏蒙山區(qū)/行走在烏蒙山區(qū)腹地夜郎古城/行走在夜郎古城赤水河邊雞鳴三省/我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呢/我看到了諸葛亮七擒孟獲的七星關/看到了此景只有天上有的織金洞/看到了彝族人的火把節(jié)/看到了苗族人的跳花坡/看到了國土人前線工作隊在深山里奔波/我聽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呢/聽到了赤水河日夜不息的流水聲/聽到了吱嘎阿魯湖奢香夫人和葛翠的傳奇愛情/聽到了王宏甲講中國大道路和人民觀/我想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我想將云貴高原藍天白云下透明的空氣獻給您我壽光一中的老師/我想將大山皺褶里散養(yǎng)牛獻給您我的老師/我想將魚腥草、柴胡、竹蓀和古樹茶寄給您我那白發(fā)蒼蒼的老師/我想一百里杜鵑花中怒放的馬櫻杜鵑獻給您我的老師/我想將一千只黑頸鶴的舞蹈獻給您我的老師/我想將從中央到地方決戰(zhàn)貧困的故事講給您我的老師/2020年我們會是全世界第一個沒有窮人的國家/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員的誓言/一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的誓言
我也給林青寫了首詩《在遠方》:
你的眼光始終在遠方/我不知道你的遠方有多遠/你是否想到了畢節(jié)第一個地下黨員林青/那個24歲就已捐軀名字又叫遠方的才俊/你是否想到了幫助潘漢年的黃大路/那個打入敵人內部的軍官/也許想到了偷密電碼的繆正元、秦天真或者鄧止戈/也許只是也許/也許是畢節(jié)七星關青年一脈相承/七星關青年的今天與昨天/一樣的與眾不同一樣的令人愛戀/你在前面/你是那民國時期梳著分頭的青年/又是戴著大蓋帽駁殼槍的軍官/我在后面/我是汽車后座上燙著卷發(fā)想著心事的太太/旗袍是我的標志/軍服是你的頭銜/一路青山環(huán)繞/碧水長流/相互成全和陪伴/你有挺拔的身軀/我有飄逸的長發(fā)/盤山路上跑著汽車/只不過那是民國的吉普,這是現(xiàn)代的越野。
烏蒙山,群山起伏、浩瀚如海,是一個非常奇特的地方。這個云貴高原上的主要山脈,因為長征和毛澤東主席的詩句:“烏蒙磅礴走泥丸”帶上了濃厚紅色基因而享譽海內外,它也是珠江的源頭。烏蒙這個稱呼要追溯到唐朝,那時候,云南省昭通市昭陽區(qū)一帶有一個部落叫“烏蠻”強大起來后叫“烏蠻部”,宋朝封首領為“烏蒙王”,后來這個山中有山、峰外有峰的地方就叫做烏蒙山了。來到烏蒙山,畢節(jié)市自然資源局給了我大力支持和幫助。
從2017年3月開始,我提著一個開會用過的深藍色的文件袋,走過10個深度貧困縣。這其中我還和魯院同學毛竹一塊到銅仁、雞鳴三省、金海湖采訪。還同來自全國各地的作家王祥夫、李發(fā)模、冉正萬、孫吉民、陳濤、周蓬樺、劉楚仁、西門、顧堅、麥沙、盧衛(wèi)平哈森、寶貴敏、文清麗等來到基層調研,感受脫貧攻堅的力量。2020年7月,我們又在陳國棟主席的帶領下,由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xié)會的駐會作家以及《民族文學》的副主編陳亞軍、山西作協(xié)的副主席葛水平、部隊一級作家康橋、大地出版?zhèn)髅郊瘓F少兒出版社社長王紅梅等組成一個采訪團又去了烏蒙山,這時候,貴州省自然資源廳的第二批扶貧隊員已完成交接。
2021年我又零零散散采訪了幾個地方,算起來,已是第四個年頭。到威寧去的時候,要走四五個小時,在赫章縣,兩個鄉(xiāng)鎮(zhèn)之間也要走兩個半小時,時刻面臨著暈車嘔吐等現(xiàn)象。在雙坪鄉(xiāng)彝族苗族居住地,是最貧困的地方,海拔都在2100米以上,每次來赫章采訪我都有耳鳴,忽然有一天我的右眼看不清東西了,回北京后,進行了3個月的物理療法,才恢復了視力。克服這些水土不服的困難,跋山涉水,在大霧和凝凍的時候,提著心上山,有的地方就是深澗。
(在貴州省極貧鄉(xiāng)之一納雍縣董地鄉(xiāng)羅嘎村打溫泉井現(xiàn)場)
后來在貴陽見到了可敬的新華社貴州分社原社長劉子富,在一家小賓館進行了3個小時的長談。很遺憾的是,2019年2月《中國作家》開《行走烏蒙》部分章節(jié)研討會的時候,他因事沒有到場,卻在不久,剛剛70多歲的劉子富因病去世了。兩次重點采訪,烏蒙山10年的行走,成就了我的這部作品,這是時代賦予我的使命,也是一個寫作者的機緣。在采訪過程中,我遇上過貴州省委組織部從沿海發(fā)達地區(qū)引進來的有基層工作經驗、作風扎實的干部,遇到過有博士學歷充實到最基層的干部,遇到過選拔特崗充實到農村任支部書記風華正茂的大學生,接觸更多的是我們自然資源部抽調到基層年輕有為的第一書記們。全國上下用盡一切辦法,把消滅貧困作為一場人民戰(zhàn)爭,集中火力,決勝小康,脫貧攻堅。2020年11月22日,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復深度貧困的赫章縣退出貧困縣序列,烏蒙山脫貧攻堅取得了勝利,鄉(xiāng)村振興開始了。
通過自然資源部宣教中心主任夏俊同志我和部人力中心鄭子敬處長聯(lián)系上了(他原在部扶貧辦公室工作),他非常熱心,從他那里獲悉:從1986年起,我國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成立專門扶貧機構,安排專項資金,制定專門的優(yōu)惠政策,并對傳統(tǒng)的救濟式扶貧徹底的改革,確定了開發(fā)式扶貧方針。自然資源部(原地礦部、國土資源部)1987年開始定點扶貧贛州,沿著扶貧之路已走過了30多年。黨的十八大以來,精準扶貧成為扶貧開發(fā)的中心工作。織金洞世界地質公園、赤水丹霞國家地質公園等建設也成為烏蒙山脫貧攻堅新載體。
2012年2月,烏蒙山片區(qū)區(qū)域發(fā)展與脫貧攻堅工作云南昭通啟動,自然資源部先后在北京、貴州畢節(jié)和四川涼山召開三次片區(qū)部際聯(lián)系會議。自然資源部把烏蒙山片區(qū)經濟發(fā)展與脫貧攻堅工作列入部重點工作,部黨組把它落實到司局,有針對性地制定具體幫扶措施。10個市(州)由自然資源部10位部黨組成員負責,38個縣(區(qū))有自然資源部各司局及機關事業(yè)單位負責。每年都要績效考核。土地政策傾囊相助,土地整治、增減掛鉤只要利于脫貧攻堅都要發(fā)揮最大作用。在人才和法律支持上更是不遺余力,包括實行干部雙向交流,每年都派優(yōu)秀中青年干部到烏蒙山片區(qū)掛職鍛煉,也接受烏蒙山的干部來北京部里鍛煉學習。2017年9月29日,第四次烏蒙山片區(qū)區(qū)域發(fā)展與脫貧攻堅部際聯(lián)系會議召開。五年來,國土資源部認真履行牽頭職責,片區(qū)脫貧用地指標得到較好保障,增減掛鉤扶貧政策效益開始顯現(xiàn),土地整治改善了農業(yè)生產條件,地質調查助力扶貧產業(yè)發(fā)展,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有了新的提升。
2019年9月24日,自然資源部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召開烏蒙山片區(qū)區(qū)域發(fā)展與脫貧攻堅部際聯(lián)系會議,自然資源部黨組書記、部長陸昊發(fā)言,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凌月明主持會議。陸昊部長說下一步工作,要深刻領會黨中央精神,牢牢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特別是“三保障”,他還提出了很多要求。2020年7月30日以視頻形式召開烏蒙山片區(qū)區(qū)域發(fā)展與脫貧攻堅部際聯(lián)系會議,分析當前形勢,對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的最后沖刺階段工作提出要求,進行再動員再部署。自然資源部連續(xù)9年定期召開會議,部際、部省級聯(lián)動,聯(lián)合工作組走遍了10市38縣,就“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持續(xù)深入調研。2021年10月29日上午10點,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fā)布會,自然資源部長、國家自然資源總督察陸昊,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中國地質調查局鐘自然和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局長關志鷗介紹了自然資源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有關情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帶領人民取得的又一個歷史性成就。
(在貴州省極貧鄉(xiāng)之一納雍縣董地鄉(xiāng)羅嘎村打溫泉井現(xiàn)場)
在寫作過程中,我還得到了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吳義勤,作家出版社興安主任,大地出版?zhèn)髅郊瘓F黨委書記、董事長顧曉華,黨委副書記彭健等領導的鼓勵和大力支持。我當時的想法是,要像老一輩文學家柳青那樣到基層去,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反映社會正氣,傳播正能量,力求寫出反映現(xiàn)時代的好作品,回報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
我有幸用一支拙筆記錄了烏蒙山腹地脫貧攻堅10年中的某個瞬間,記錄了某個第一書記某個鄉(xiāng)村干部某個貧困人員的只言片語,記錄了從國家領導人到地方群眾為戰(zhàn)勝貧困、實現(xiàn)小康的奮斗精神,展現(xiàn)的是云山火海的滄桑巨變。瞬間能永恒,歷久能彌堅,我堅信真實的力量,堅不可摧。
我采訪是從赫章縣海雀村開始,從海雀村結束,等于畫了一個圓。“把生活過成理想”,我一邊讀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一邊這樣想。
(此文發(fā)表于《文藝報》2022年6月13日)
部分專家對《行走烏蒙》的看法
陳國棟(中國自然資源作協(xié)主席):
烏蒙山片區(qū)是全國14個扶貧連片地區(qū)之一,涉及三個省38個貧困縣市,可以說是脫貧攻堅的主戰(zhàn)場。為全面反映自然資源系統(tǒng)在烏蒙山片區(qū)脫貧攻堅中所做出的努力,周習帶著感情走遍了烏蒙山的貧困縣市,創(chuàng)作了《行走烏蒙》,真實、客觀地再現(xiàn)了自然資源系統(tǒng)干部職工情系烏蒙、奮戰(zhàn)扶貧第一線的感人故事。
何建明(中國作協(xié)原副主席、原報告文學學會會長):
《行走烏蒙》踐行了習總書記強調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文藝創(chuàng)作方法。作者沿著貧困山區(qū)的扶貧線路行走,扎扎實實地寫出了那片土地的美麗、生活的艱難與改變。貴州扶貧的書寫是報告文學作家應該關注的重點,周習的創(chuàng)作走在了前面。
吳義勤(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著名評論家):
在《行走烏蒙》中,能看到作家全身心地投入作品,為創(chuàng)作傾注了大量心血,這是她回應時代呼應的一種方式。脫貧攻堅是偉大的壯舉,作者把扶貧干部面對的困難和努力淋漓盡致地描摹出來,唱響了主旋律,充滿了正能量。作者寫貧困地區(qū)走向新生的歷程,也是整個中國社會走向新時代歷程的一個縮影。她深入到這片土地的每一個角落,與當?shù)厝嗣衽鲎病⒔涣鳌υ挘_實是做到了生活、情感和心理的融合,這是一部思想性、閱讀性都值得重視的紀實作品。
何向陽(中國作協(xié)創(chuàng)研部主任、著名詩人):
女作家深入到畢節(jié)山區(qū)采訪,對扶貧一線干部的的工作進行弘揚,寫出了時代的英雄模范。作品在敘事上采取散文化的線性敘事方式,同時有重點書寫,這種敘事方式既保持了女性敘事的流暢性,其中也有報告文學作家敘事的理性,是一種樸素、扎實的寫作風格。
李一鳴(中國作協(xié)辦公廳主任、著名評論家):
周習是一個很有擔當、有情懷的作家,她的創(chuàng)作貼近現(xiàn)實、關注民生。
李朝全(中國作協(xié)創(chuàng)研部副主任、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
《行走烏蒙》這是時代趨勢,國家趨勢,公樸趨勢。寫時代,寫干部,寫人民追求美好生活,這種重大題材,人民關心,國家關心。
周習一個女作家跋涉遠行,觀察生活,思考生活,描繪生活,寫出中國當代扶貧宏大題材,展示這個時代的前進方向,語言樸實無華,感動人的事跡,更有說服力。
陳文東(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
感受、觀察、表達,作為一個文化人應該承擔的責任,周習從第一書記他們身上感受觀察到了很多。烏蒙山深處從歷史上,有想象不到的貧窮狀態(tài),到劉子富寫內參,再到習仲勛的批示,有歷史淵源,交代得很清楚。關注貧困,土地開花,易地扶貧,雞鳴三省……《行走烏蒙》是有內容、有情懷、有責任感的作品,也許不完美,但是很有價值,對烏蒙山,對扶貧干部都是有價值的。
黃傳會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原副會長):
寫扶貧,《行走烏蒙》走在了最前面。周習走到哪,看到哪,想到哪,寫到哪。幾十名第一書記,基本無結構,并不是無思想。織金洞、飛虎隊的歷史、申遺等文化運用的游刃有余,也是對報告文學新的啟示。行走,冒著風險,一天很難在一個地方住下,采訪難度大,也是一種挑戰(zhàn)。
汪守德 ( 原總政宣傳部藝局局長 著名評論家):
《行走烏蒙》讀來令人愉快,寫得比較自由,比較震撼。作品有文采,有情懷,有趣味,這足夠了。這種寫法,讓人眼前一亮,有這么美麗的地方,走馬觀花似的角度,信手拈來,也是下了功夫采集來的。
楊曉升 (《北京文學》雜志社原社長、中國報告文學副會長):
《行走烏蒙》是周習帶著感情寫的,十年的行走具有特殊性,以講故事的形式,娓娓道來,一個個故事,拎出一個個小標題,錯落有致,條理清楚,行走出來的,親歷出來的,修路、找水、結對子、留守看護等,畫面在作者親歷中呈現(xiàn)出來,眾多群體,有血有肉,是新時代的映山紅,文章傳遞出對黨的信任。
李建軍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文學研究室主任、著名評論家):
《行走烏蒙》作者情感真誠投入,有內涵有意味,作品美的感受力強,人與環(huán)境互相照亮。行走烏蒙,一路走,一路行,一路想,一路寫,作品最大特點,寫了很多人物,傳遞給人生動的細節(jié),生活面寬,浸泡式地采訪,全景式講述。
李炳銀(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原副會長):
作者是幸運的,聚焦典型事件、典型人物,描寫第一書記、駐村書記,留守兒童管理模式的推廣等給人印象深刻,周習是有追求有想法的作家,《行走烏蒙》周習寫出了她獨特的感受。行走,敘事線索,更有代入感。
王國平(《光明日報》文學評論主編、評論家):
真正的行走,深入在文字里。周習的《行走烏蒙》,是原生態(tài)的藝術品。
高偉(《中國作家》原副主編):
周習能團結文學愛好者,能做事、勇敢、有擔當,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性情。她的作品,文學底氣很大。敘述樸素,行文干凈,接地氣,又有小說的語言,一路走來,始終保持我在場,這幅扶貧長卷,因行走方式所決定,給人一種親切感。
徐峙(《中國校園文學》主編):
《行走烏蒙》作品中有兩個“行走”,一個是情感的行走,一個是扶貧工作的行走。扶貧工作艱險、困難,但烏蒙這片土地的點滴改變都體現(xiàn)在作家的筆與情懷中。緊扣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的重大題材,反映了自然資源系統(tǒng)在烏蒙山片區(qū)脫貧攻堅中做出的努力。
傅逸塵(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第二屆客座研究員、解放軍報社文化部編輯):
書中既呈現(xiàn)眾多的駐村扶貧干部的英雄群體,謳歌他們無私奉獻開拓的精神,也傳遞出普通百姓對黨和國家的信任和感恩。作者對每個地方的歷史文化,包括民俗的挖掘,使得作品層次顯得更加豐富多彩。
張勇 ( 貴州省畢節(jié)市自然資源局干部,駐村“第一書記”):
我很幸運參加脫貧攻堅戰(zhàn),在深度貧困村一住4年,557戶的村子,有136戶437人貧困,村子交通不便,破舊房屋多,耕地少,留守老人孩子多,干群關系緊張,領導不敢包村,群眾不理解不支持。現(xiàn)在群眾用電、用水得到解決,生活水平得到改善,連續(xù)兩次獲少數(shù)民族示范村。我要牢記習總書記囑托,不負青春、不負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