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博陸山頂,鳥瞰四周,美景如畫,四野芳菲。山腳下的濰河仿佛一條銀白的緞帶,迂回曲折,一路向北,歸入浩瀚的北海。山陽,枕著濰河的濤聲,千年一夢,終于迎來了繁花似錦的當下。山頂上的游人忙著拍照,說笑,賞景,而我,卻更喜歡踏一下當年漢武帝劉徹的“觀海石”,登一登“望陸臺”,重溫天子登高望遠、吐納天地的雄姿,還有仙姑洞、陸山頂上持浮柴、鱉蓋子石等一個個美麗的傳說,遠望山東面的霍光冢,一堆隆起的土丘,經歷了千年的風雨,霍公若地下有知,當欣慰眼前的繁華盛世,慶幸當年自己的眼力不凡,選了這樣一方風水寶地。博陸山高不過百米,但文化底蘊深厚,這樣一座平地崛起的小山,吸納了上千年天地之靈氣,造就了這一方梨園傳奇,養育了世世代代的山陽人,“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我在峰頂的巨石上讀到了這樣的詩句,歷史的煙雨漸漸遠去,博陸山見證了一代代山陽人生生不息的探求,幾千年時代變遷,風雨飄搖,時空在滄桑歲月中流轉,俯瞰山腳下青銀高速公路上來回川流不息的車輛、還有正在建設中的濟青高鐵線和我們的母親河——濰河,好一幅秀美的山水畫卷,在我的眼前,徐徐鋪展……
博陸山主峰海拔88.053米,面積0.8平方公里,于濰河東岸拔地而起,山不高卻氣勢雄偉,名勝美而古跡多。“麻姑搗藥”、“柴浮陸山”、“千年古井”、“明代牡丹”,張家院落具秦漢遺風,商周遺址仍依稀可辨。相傳,漢武帝東巡尋仙曾駐足博陸山,留下了“漢武望陸”之說。古老多彩的風俗民情,悠遠璀璨的歷史文化,使博陸山成為山東的一座文化名山。山陽依陸山,臨濰水,乃鐘靈毓秀之地。站在博陸山頂,俯瞰一望無際的大平原,山陽村,像一葉小舟,掩映在萬花叢中,億萬年滄桑,給博陸山儲存了豐富的石英礦石,山坡上適宜果樹栽培,勤勞智慧的山陽人在這方風水寶地上,生生不息地探索著,默默無聞地勞作著,才有了千年梨王的傳奇,才有了今天的梨園盛景,博陸山為證,風雨滄桑,山海巨變,每一塊石頭會告訴你那一個個美麗的傳說,每一棵老梨樹會告訴你,梨花小鎮,千年夢圓!
博陸山生態旅游風景區既有山水相依、風光瑰麗之特點,又具濃郁的鄉村田園氣息,是適合人們鄉村生態旅游的首選之地。春來可游園觀花,盛夏宜避暑休閑,金秋賞景品梨,冬臨登山聽雪。這里梨樹三萬多棵,大都在百年以上,有的甚至樹齡達千年……博陸山下濰河水更是成就了一處碧波蕩漾的游湖,游客湖面泛舟,湖邊垂柳清脆,花兒姹紫嫣紅。飛云閣立于博陸山頂峰,飛檐翹角,端莊大方,氣勢雄偉,金碧輝煌,作為本地區標志性建筑物,飛云閣展現出了磅礴氣勢。朝花臺上大樹葳蕤,花木蔥蘢,亭臺月影,蜂飛蝶舞,是個賞花、休憩、養生、休閑的好去處。兩處周代遺址,約20000平方米的遺址面積,代表著深厚的文化層;唾手可得的器物碎片代表著這里曾經有過的輝煌;經過三千多年的歷久彌新,如今的周代遺址建有森林音樂小劇場、草廬、有無亭、仕林、紅葉谷等多處景點,茂密的樹林,已形成風光秀麗的天然氧吧。環繞周代遺址的鈴鐺溝和酸棗溝彎曲幽深,兩邊藤垂草掩,樹木密匝,游人步入,宛如走進迷宮。春日黃花滿坡,初夏香花槐林散發著縷縷清香。深秋葉艷五色,火炬、黃櫨又把這里打扮成了名副其實的紅葉谷,待到雪壓枝頭,滿目蒼蒼,更有別樣韻味。湖岸隔株煙柳隔株桃,三季有花四季綠,可謂“山環一水碧,湖立四圍青”。
博陸山前的紅石峽面壁光滑,紅色鮮艷,壁身陡峭險拔,是大自然億萬年的神奇造化。絕崖壁上,一條飛瀑從頂上傾瀉而下,繼而又形成緩緩的二級水簾,夕陽映照,五彩繽紛,“晚照銀瀑落,仰景聽濤聲”。成了“山陽八景”中有名的一景:“紅峽晚照”?!?/span>仰景亭”得名于《詩經中》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詩句,此處觀瀑更別有一番情趣。
在博陸山頂看梨花,同時也讓自己的靈魂盡染在一片潔凈的香雪海里,你可以盡情遐思,盡享人間四月梨園涌動的一場春雪,似乎看梨花比吃梨子更為讓人心曠神怡,梨花雪一樣白,雪一樣浮著,撲面而來,彌漫四野,似乎要將你融化,“占斷天下白,壓盡人間花”,春風十里,不如滿園梨花,這梨花的芬芳,梨花的潔白,讓我陶醉其間,久久不能回到現實,晶瑩如雪的梨花成了眼中最美的風景,一樹梨花一樹詩,目光所到之處,那盛開的梨花,如輕柔的白云、如漫天的雪花,更如翩翩少女的裙裾,層層疊疊地鋪滿了枝條、滿樹、果園、山坡……而夾雜其間的花期已過的桃樹、李樹,好像少女腕間綿長的水袖,蓮步輕移、長袖不經意的曼舞,便與滿山的梨花舞出一篇攝人心魂的美麗畫卷。遠遠的半山腰山路的轉角處,就像一個婉約的女子,著一襲輕紗般的白衣,肩頭一方粉紅色的披肩,撐一把淡藍色的油紙傘,緩緩前行,曼妙的背影搖曳生姿,我只是在后面默默的跟著,想像著女子如花的臉上有著怎樣的一份恬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