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秋天蛤蟆叫,冬天一片霜。走的是彎彎道,聽的是鴨蘭子叫,吃的是黃蓿菜,喝得是牛馬尿......
在周習的小說《鹽諾》中,對舊時代生活在鹽堿地周圍人們的環境的這段描述,令人不忍卒讀。
正是這樣的處境,鹽業故里發生的故事,樁樁件件,吸引著我去了解和發現。讀罷《鹽諾》不肯掩卷,心亦無法釋然。
《鹽諾》,是一部中篇小說,講述了一個生活在鹽田的普通人物的個人奮斗史和愛情故事,從中穿插著鹽業發展的大歷史。文中展現了山東鹽田的風土人情和悠久的歷史,鹽既是這塊土地人們的財富,可謂趨之如鶩,但也給他們帶來了苦難。
二子由舊時代遭到盤剝的鹽工,到成為鹽把頭,再到新社會的鹽場工人退休,其頤養天年的經歷,讓人看到了鹽業工的風雨人生路,說明社會的變遷對個人的影響。小說充滿了血淋淋的傾訴: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
小說主線貫穿著二子對李貂蟬的愛情(實則單相思),二子從最初立下娶妻志愿:“我就找個狐貍精那樣俊的女人當媳婦”。一次看演出的偶然相遇,令二子終生難忘:“二子回過神來,一步竄到了女角跟前,‘呀呀’,又一聲叫,那秋波掃滿了二子全身,二子只覺得這雙熟悉的眼睛和這個熟悉的臉型像一團霧氣籠罩了他”,那女子只覺得這看不清面孔的小男人與眾不同,頭發似亂草,只是好奇地多看一眼而已,這下可把二子害苦了。別的女人再也進不了他的發眼。他有他的傲氣,俗語道:男子十三,自掙自穿。二子十三歲的時候就到攤里去曬鹽,他數不清從這條小路來來回回多少年了,現在的曬鹽技術爐火純青,只要他想讓池子出多少鹽,池子就能出多少鹽。二子全家為了他的夢想,大哥拼命地干活,多掙幾個錢,給弟弟說上個媳婦。后來大哥被鹽把頭苛刻致死;二子和老爹對頭又干了半年,錢還差的遠,希望二子說個一般人家的媳婦,結果二子悶頭不說話,他要他心中的媳婦!
當二子全家掙足了錢,老爹穿上新衣服上門提親,遭到一頓臭罵:“寧可養漢,不嫁曬攤的!”。這下二子五雷轟頂,期待落空了,他亦然在心中“愛一個人的事還真的不是自己說了算,是心說了算”。
小說中特別提到二子爹為地下黨員,利用鹽業為革命籌集善款,曾經為二子娶媳婦的錢,也挪作為革命之用。全國解放后二子爹成了一名鹽務局干部。
另外,小說以白狐為牽引,從決意非李貂蟬不娶,到盼著見到她,有四次白狐閃現。最后一次:白狐出來,“二子騎著自行車,哼著京劇小調,走到大碼頭,轉個彎,卻愣住了,一只白狐從棉花地里跑出來,立起身子同二子打個照面,倏忽之間向前方奔去。”,由此引起二子與李貂蟬的“棉花地里相會的故事”:這是一個仰慕者與夢中情人的相會,一個鹽場的技術場長與一個普通家庭婦女的相會,是一個長達幾十年的愛慕的表白。風兒是那么的輕柔,夢中情人的回答揭示了當年的真相:二子,你跟著戲班子跑了五年,硬是沒有當面向我提過呀。我娘回絕你,我可不知道呀!
小說借鑒了清代作家蒲松齡的手法,利用白狐的現身,寄托了對善和美好的表達。
這部鹽業故里的曲折愛情故事小說,最終以二子的孫子和李貂蟬的孫女的結合,而曲終劇散。
毫無疑問,所有的文學作品歸根到底都是關乎人,正如生活的大部分也都決定于人本身。作者認為:“現實生活中不缺少英雄,是我們缺少發現。有人以人性的借口否定英雄情結,我反對,英雄是人,有他的社會性。”
《鹽諾》里的主人公,二子充滿著正能量的人物,其身上閃爍著自強、執著、愛美、善良、真誠等人性之光,其最終奮斗成功,榮歸故里、安度晚年的故事,堪為鹽田故里人們津津樂道的人物。其愛情的結局由其孫子和李貂蟬的孫女的結合,作為鹽田人的諾言得到兌現,是對該小說的最終詮釋。
二子得勝回朝。鹽業工人的贊歌響起。
腳踏荒原,頭頂藍天,大海為鄰,風雨相伴,鹽業工人在碧波中耕耘,雙手托起潔白的銀山,我們勤勞樸實,我們創新實干,哎嗨喲嗨,青春獻給這純凈的事業,汗水灑滿這銀色的海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