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我總是自詡為“村婦”。
當年千方百計逃離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而今卻是安心偏居鄉(xiāng)野,平日心平氣和當文人,業(yè)余快快樂樂做農(nóng)民。特別喜歡夏天夜晚,在寬敞的院落內親朋好友相聚,大人小孩齊動手,屋外土灶上做飯:蒸包子、煎茄子土豆、炒幾盤小菜……其樂融融。火塘里“噼里叭啦”燒的是自己打的柴禾,難以形容的愉悅充盈心間。
看到燒得正旺的木柴,總讓我的思緒回到并不遙遠的過去……
“別困覺了,快起來,拾葉子去!”
深秋的大清早,堂屋“呱噠,呱噠”的拉風箱聲中娘的大嗓門響起:“再不起來讓人家拾光了!”
我和姐姐迷迷糊糊摸黑套上夾襖,穿過炊煙彌漫的屋地,拎著筐子或者幾根串長線的鐵條趕緊出門。天真冷啊,沒有襪子,腳趾頭凍得有點僵。顧不上這些,徑直來到梧桐樹下,還好來得早占了先,沒有人和我們搶。一夜之間寒風又把樹葉催下一地,或彎腰,或蹲著,快速挪步,一會的工夫兩大串樹葉就成了囊中之物,回家晾曬一下,又足夠燒上一頓飯了。
拾葉子,是我童年歲時記憶比較深的事情。那情景到現(xiàn)在也如在眼前,夢中也時常出現(xiàn),刻骨銘心啊。
大集體的時代,真窮!莊稼地里麥秸草、棒槌秸兒、豆秸兒、果樹的落葉、地瓜蔓子,這些都得靠大集體分配,根本不夠每家做飯燒的,其余的只有想辦法了。娘說,自從她嫁進了我們家,分家前,除了炎熱的夏天,睡暖炕的待遇基本沒享受過,全被奶奶占去了。我稍懂點事兒后,就跟著姐姐每天都去拾柴禾。心安理得地躺在熱乎乎的炕上,睡覺前邊看娘就著小煤油燈納鞋底邊給我們講故事,哼小曲兒,美滋滋地就睡過去了。
夏天的柴禾最好找,只要肯下力氣,背著筐提著鐮,到田間地頭、溝里割一人多高的蒿子或荊棘。荊棘因為是木質,很經(jīng)得住燒。但是,上面的針很尖銳,手掌內外經(jīng)常扎進斷掉的針刺,它們有時會在肉里游動得很深,難受得鉆心,不得不回家讓娘用針挑出來。娘是挑刺的好手,把縫衣針往頭發(fā)上蹭幾下,捏住手上有刺的地方,幾下就能剜出斷在肉里的棘刺,放出血才舒服了。
進入暮秋,也是孩子們打柴最活躍的時候,溝邊的枯黃的茅草、樹下的落葉、田間遺落的草柞兒都是我們的目標。有些太碎,實在用手撿拾不起來的,就用竹耙耬,非把地上給刮得干干凈凈不可。天黑前,誰的筐子拾不滿草,自己也感覺偷了懶,回家沒臉見爹娘。
初冬時地面上基本見不到草莖了,打柴孩子也照樣成群結隊地出現(xiàn)。每人挎著小架筐,掄起镢頭翻找地下茅草根兒、蘆芽根兒。如果運氣好,找到草密集的地方,幾镢頭下去,白花花的根就出現(xiàn)在面前。蘆芽根不好吃,尿臊味。挖到茅草根時,很是興奮,找?guī)赘执钟炙`的茅草根,擼一下泥,放在嘴里慢慢咀嚼,滿嘴香甜。不過,這活太累,半天才能挖到一筐,手上總是磨厚厚的老繭。
春天不是打柴的季節(jié),但我有辦法,經(jīng)常趁暮色朦朧時爬上村前道路兩旁的楊樹,每天折回一抱來。葉子喂兔子,吃剩的樹枝曬干燒火。有時被看守樹的人發(fā)現(xiàn)了,不是玩捉迷藏,就是玩賽跑,速度像兔子狂奔。好多人對娘說:“你家三妮子真野!”我的野在鄉(xiāng)里是出了名的。
“打柴”,一直是心頭揮之不去的記憶,也成了一種情結。現(xiàn)在,下班路上或散步在林間,每當看到樹下厚厚的葉子,心底就涌起溫馨沖動和占有的欲望。其實從1982年“大包干”起,家里就不用再為柴禾而發(fā)愁了。成家立業(yè)后,各種現(xiàn)代化的家用設備一應俱全,更是遠遠地告別了拾柴禾。
但從去年起,我又重溫舊夢。偶然有一天,我和鄰居站在門外閑聊,她把燒柴爐灶蒸做的包子讓我嘗嘗,特別好吃,又找到了童年的味道。受她的感染,我也躍躍欲試。很快地,找匠人做好了回籠炕,有閑空兒我就開車去自家苗圃里砍樹枝耬樹葉。初冬,黃的、紅的樹葉像厚厚地毯鋪在地上,樹葉應有盡有;樹枝光禿禿的,容易剪鉸,再也沒有了我小時候的貧乏,很容易就打滿滿一車廂柴禾。不打別處的柴禾,因為自家也“柴多為患”。前年也是這個時節(jié)的一個晚上,接到居住在苗圃邊的鄰居的電話,說是我們苗圃里起火了,多虧他全家起來救才沒有釀成更大的火災。事后才知道,是晚上捕鳥的人在林間扔煙頭導致的,燒死的樹總價值不菲。為此我們還專門請了鄰居的客以答謝他。從那以后,更加堅定了我燒柴做飯的信念,起初反對我這樣做的愛人也默許了,每當聽說周末有機會上山打柴,我就興致勃勃,哪怕是累得汗流浹背,哪怕是兩只手被樹枝劃得傷痕累累也心甘情愿。
在辦公室閑談,想與同事們分享我的這份快樂,才知道也有人像我這樣過著打柴做飯的生活。他們是利用飯后散步、周末郊游打柴,其樂無窮。確實,用木柴鐵鍋炒出來的菜特別香,燒出來的水泡茶特別醇,做出來的飯味道特別正,濃濃的鄉(xiāng)土氣息讓人貼近了大自然。
柴禾,柴禾,是我從小到大心中不變的情結,熱愛純樸的生活,熱愛這份自給自足、回歸自然的感覺!
上一篇:心系三水源 愛在三水源
下一篇:鹽堿地長出荷蘭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