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綢商》
作者:張葆海
出版社:山東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11月
Q&A
創作談
時代呼喚誠信創業精神
張葆海
不知不覺間,已是“奔六”之人。30多年與文字纏纏綿綿,生命中似乎已離不開這些有靈性的符號了。就是這些符號,陪伴我度過了在偏遠礦山的孤獨寂寞;就是這些符號,伴隨我走過了十幾個工作崗位。日常工作中的碼字,那是天職與本分;業余創作中的“爬格子”,在有些人看來純屬自找苦吃。一段時光一段緣。一旦有了某種機緣,就會自生寫作的欲望。這似乎成了不能自控的規律。夜半屏前,每當江郎才盡“寫不下去”的時候,也會在心里說,擱筆吧。可沒過多久,心里就時常癢癢的,折磨得人坐立不安,真是有種“不寫不快”之感。
昌邑位于渤海灣南岸,古稱鄑邑、都昌,秦朝設縣,宋朝定名,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建制沿革史,是著名的“絲綢之鄉”“華僑之鄉” 和“中國絲綢文化之鄉”,東夷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至今,我已經在昌邑生活了30多年,早已將自己的生命融入了這座城市。
這里是絲綢的故鄉。從周朝起,人們便“養蠶織帛,捻線就織”。明代,昌邑北部柳疃一帶就興起“織綢熱”。當地人獨創性地用野生的柞繭繅絲后織出綢布,具有“輕薄如紙、柔軟如綿、堅固耐穿、出汗不沾”的特性,人們稱為“柞綢”或“柳綢”。到清代中期,柳疃及周邊村莊織機總數達到兩萬多臺,從事織綢和絲綢貿易的人數達10萬左右;北京400多家絲綢商號中,昌邑絲綢商號約占三分之一。嘉慶年間,昌邑綢商便背著“綢包”上北洋、下南洋、闖東洋、走西域,將“柳綢”推向世界,并融入浩瀚的“絲綢之路”,年出口柞綢60萬匹,使昌邑成為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1933年,柳疃絲綢在美國“芝加哥百年進步紀念世界博覽會”上榮獲金獎。目前,柳疃絲綢技藝為山東省非遺項目、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文化因產業而弘揚。昌邑悠久的絲綢文化早就催生了我的創作欲望,耳濡目染、日積月累的絲綢故事一直充盈著腦海。實踐證明,一部好的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能夠帶動一個地域、一個產業的擴張性發展。多年來,對昌邑絲綢一直沒有叫得響的高端宣傳載體,柳疃絲綢文化品牌的對外影響力受到一定制約。2020年4月8日,時任山東人民出版社副社長王路來昌邑調研,參觀了中國(柳疃)絲綢博物館后,鼓勵我創作一部昌邑絲綢題材的長篇小說。此后的幾日,頓感壓力山大,幾乎夜不能寐。時光流經的往事之河,時常在腦海里洶涌澎湃。深沉的感動,必然凝聚成深沉的精神力量,這就是文學的意義。苦熬了兩個夜晚,終于完成了2萬余字的故事梗概。一大早,像小學生一樣忐忑之后,發給了王路社長。王社長給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了幾點修改意見。從此,白天忙于工作,夜晚進行創作。2021年5月創作了40多萬字的初稿。接下來,就是馬不停蹄地征求意見、修改打磨、聯系出版。此時,王路社長已調任山東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長篇小說《大綢商》也就順理成章地由山東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
作品以昌邑悠久的絲綢文化為背景,以清末民初閻、亓、李等絲綢產業家族分分合合的商業競爭和矛盾糾葛為主線,反映了清末民初中國經濟與絲綢市場的動蕩及各階層人物的命運沉浮,凸顯了昌邑人自力更生、吃苦耐勞、開疆拓土的創業精神和誠信為天、開放包容的博大胸懷。面對產業危機,主人公閻立信等愛國綢商以誠信為本,巧妙化解矛盾,維護民族品牌。作品濃墨重彩地描寫了王盡美、鄧恩銘等早期共產黨人在愛國綢商的掩護和配合下,巧妙地護送共產國際代表安全回到蘇聯,開辟了通往蘇聯的“紅色絲綢之路”的故事。從此,中國共產黨依托這條紅色絲路來往于中蘇之間;共產國際通過這條紅色絲路向軍閥控制下的中國傳遞著先進思想和工作部署,為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壯大和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重要貢獻。“九一八事變”前夕,得知柳疃絲綢是日軍戰機內飾和飛行員服飾的最佳面料時,愛國綢商顧全大局、不計得失,一面與日特巧妙周旋,一面將工廠和庫存的絲綢全部燒掉,同時,積極動員捐獻錢物,支持抗戰,綢鄉人不屈不撓、誠信為天、不甘沉淪、心懷天下的家國情懷躍然紙上。主人公閻立信,這個昌邑綢商的杰出代表,繼承了先輩誠信興業的優良家風,歷盡千難萬險,九死一生,用血與淚乃至生命譜寫了一曲以德立人、以善交友、以信興業的頌歌,在京城、在南洋和西域諸地樹立起昌邑綢商的美好形象,成為絲綢之路上聯結東西方文化的使者。
新時代崇尚愛國奉獻,倡導誠信立業,更呼喚創業精神。《大綢商》通篇以弘揚愛國主義、誠信精神為主旋律,對于傳承和弘揚作為百年老字號民族產業品牌和昌邑絲綢文化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引導廣大干部群眾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升全社會誠信、愛國、奉獻的思想覺悟和道德風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和現實教育意義。
出版后,有幸被列為濰坊市重點文藝作品扶持項目,被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評為全國中學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推薦讀物,被今古傳奇傳媒集團授予最受讀者歡迎全國優秀小說獎。這也算是我對養育我的故鄉的一點貢獻吧。
如今,隨著自動化技術不斷推動著紡織行業創新發展,昌邑絲綢成為多家國際頂尖品牌所青睞的紡織產品,為中外文化與經濟交流敞開著一扇別樣的窗口。昌邑市圍繞建鏈補鏈強鏈,深入探索紡織產業“鏈長制”,構建起紡紗、織造、印染印花及后整理、絲綢、服裝、家居、紡織機械等門類完整的產業鏈條,推動產業向更高技術水平、更高生產率和更高附加值的產業高端邁進。
張葆海,山東濰坊人。中國劇作家協會、中國報告文學學會、中國散文學會、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著有新聞作品集《大地求索》,報告文學作品集《時代風采》,中篇小說集《且聽蟬鳴》,長篇紀實文學《生命密道》,長篇小說《村里村外》《澡堂》《大清神鼎》(合著)《大綢商》等。主編或副主編《昌邑鄉村文史大觀》《渤海走廊紅色文化教育叢書》等地方歷史文化圖書30余部。先后被授予中國時代杰出新聞文化貢獻獎、濰坊市“風箏都”文化獎、昌邑市“絲綢之鄉”文化獎,并被評為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優秀人才、“齊魯文化之星”高層次人才、濰坊市首屆社科研究優秀人才、昌邑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等。
上一篇:《萬水千山總是情》出版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