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者,石家莊之古稱也。
----題記
毗盧寺記
出石門北行十里許,至上京村,有寺曰毗盧。寺門朱紅映日,檐牙鉤心斗角,盡顯宗教神秘。
毗盧者,源于梵語毗盧舍那,即如來是也。寺為唐天寶間始建,已歷千二百年矣。遙想其時,香火鼎盛,僧侶云集。奈后世頹敗,數度修繕,今亦達觀,為國之重點保護文物。
院分三進,禪房小巧,曲徑通幽,極盡其妙。鐘樓承接天威,鼓樓昭示地靈。有梵樂入耳,無雜音相擾。時為初春,草木尚未萌發,亦合靜修之境。
寺不在闊達,一經可萬卷,一僧亦可萬世。而毗盧寺之傳世,盡在二進之釋迦殿。其正門兩側各植側柏,枝干下勁而上虬,逾千載而繁茂。且二樹均西向傾斜,謂之面西而立、敬迎佛祖是也。世間萬般,感恩情重,樹已如斯,萬物皆當如斯。
殿堂懸陰刻“法筏慈渡”門楣,筆鋒藏佛法之理,乃康熙御筆。非禮僭越,可享短時名利;然天道難違,名利盡逝,未悟此中三味者仍如鯽過江,不亦悲夫?
毗盧寺之名聲遠播,在于寺中之壁畫。雖歷數百年,墨色斑駁,仍見其略。佛道儒三教合壁,天地人眾理歸一。臥冰求鯉、姜尚封神、孔明三分,無不惟妙、精進。儒尚禮、道尚清、佛尚悟,示時人以天道,警后世于丹青,大道天成,不一而足。壁畫瀝粉貼金之筆法,乃工筆重彩之極品,人謂質感量感俱佳,世無二出。
寺如斯,法如斯,人亦如斯。梵境悟世相,不亦樂乎。
水上公園記
石門有園,名曰水上,蓋因其水面闊達也。
初始為北部郊區磚窯,污穢遍地,濁氣熏天。上世紀末,石門大興民心工程,方建此園,后漸擴大,人言其盛。
其園承接天水,故久雨水則盈,久旱水則萎。妙在四季皆景、各有其妙,一堤二橋三湖八景,踏青觀荷親水玩雪。
會當早春,麗日行空而草木葳蕤,春水生香而流云游弋,杏李櫻桃不勝妖嬈,迎春玉蘭暗香浮動。有橋曰飛鴻九曲,橋亭雕梁畫柱,遠如群歐翩躚,近似斷虹霽雨。
環湖有趙州安濟橋橫臥波上、滄州鎮海吼雄視四野、承德煙雨樓臨水俏立,雖系仿制,亦各窮原物之精華、盡顯工匠之精巧。溯源華夏文明,燕趙亦其一源。不出石門,可攬千年古勝、抒思古幽情,豈不快哉。
水澤之外,歐陸景觀亦大觀,太陽神、美人魚比肩,羅馬柱、石雕廊分列。置身其中,環顧周邊,遑論何夕何處。
公園生水上,民心足以慰,萬民幸甚。
德明古鎮記
當今仿古景點如過江之鯽,但多以明清為范。唯燕趙鹿泉之德明,乃以仿元著稱。
燕趙者,游牧農耕交界之地,今為河北所制。
古鎮仿《清明上河圖》構建,凡四里之長,依山臨水,居高臨下。臨古鎮,寨樓“元兵”把關守隘;入市中,酒肆店家沽酒迎客。亭臺互聯一如水無斷處,街道相通宛似云有印痕。
把酒話古,遙想當年,德明古寨所在鹿泉,已四千年歷史。初稱石邑,后屬鮮虞之國,再后稱鹿泉謂韓信射鹿得泉,更后稱獲鹿乃擒獲安祿山諧音。上世紀建國初改回鹿泉,延續至今。
有元一朝,蒙古長鞭東控邊海、西及基輔、北至貝加爾、南治暹羅灣,四海歸,河山一。德明古鎮,會當燕趙險要,兵營相連盔甲映日,商賈云集酒幡邀月。塞外牛羊關內絲綢,以物易物,各得其所,為日進斗金之地。
古鎮有元曲園,蓋因元曲名家白樸居于正定,帶動元曲大興于民間。有《墻頭馬上》雕塑,復原元雜劇場景,馬上公子俊朗,墻頭女子嬌媚,恍若呼之即可應答。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石刻元曲小令,正應目下秋景,游人駐足品讀。華夏文化,發軔《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元曲為其一峰也。光大文化,善莫大焉。
古鎮逶迤山水之間,景觀微縮機巧之妙。民國風情街,有留聲機、西洋鏡,有雪花膏、美人照,更有《何日君再來》悠然。
正定建城,已逾千六百年矣,南城門所嵌三關雄鎮石額至今可見。
古稱常山,蜀之名將常山趙子龍便是此謂也。亦稱真定,清世宗因諱改真為正。當其盛時,與北京、保定并稱北方三雄鎮。
隋唐之寺塔廣布,九樓四塔八大寺,極言其古;廿四座金牌坊,可見其盛。所謂九樓,系四門樓、四角樓及陽和樓;四塔系凌霄塔、華塔、須彌塔、澄靈塔;八大寺,系隆興寺、廣惠寺、臨濟寺、開元寺、天寧寺、洪濟寺、舍利寺、崇因寺。
以隆興寺為最,位列國內十名寺。殿為木制,有橋連通,三進合一。所供銅鑄千手觀音,高逾廿米,乃世界之最。周身四十又二臂,即千手千眼觀音也。惜銅臂僅前兩臂為原制,余皆木制。后殿壁畫,顏色斑駁,其倒座觀音,神采飛揚、身姿曼妙,樹人先生譽為東方美神。
城內趙云廟,祀本尊神位。子龍以一己之勇,破萬敵、救幼主,功勛不世,卻未重用。神龕前,有老者駐足曰:正所謂世道人心盡在不言,此廟即可印證。信夫。
環城古墻,古時防水患惠民生、御外敵利軍事,現世夜晚霓虹迷離、草木興盛、民之休閑去處。另有國乒訓練基地,展現復制多尊獎杯,令人感嘆國威盛隆、健兒威武。
清水環城草木葳蕤,古樹步道列陣迎賓,正定近因榮國府聲譽再起。緣《石頭記》所述,現金門玉戶神仙府、桂殿蘭宮妃子家。榮府場景復原,花亭俏麗,小橋迂回,婉如蘇州園林,實為燕趙新觀。府外寧榮古街,店鋪林立,酒旗飄飛,再現康乾盛世景觀。明清影視,外景大多于于此取材。
予觀此城,小而幽,古而雅,不一而足;文融體,商融科,蔚為大觀。國之歷史文化名城,近省府、居福地,小城前景,無可限量。
河北博物院記
河博系省城地標,廊柱方形三層建筑,所藏頗豐,不乏珍品。
院門兩側各置銅鑄神獸,闊口朝天,肋生兩翼,是為銅鑄錯金銀雙翼神獸,乃展品放大之物。然常有頑童騎跨耍鬧,有傷大雅甚矣。
燕趙古國,文明肇啟,所遺遍布。院中陳列石器、殷商、燕趙、中山,滿城漢墓、北朝壁畫、曲陽石雕、名窯名瓷及現代文物,凡二十一萬件有余。
有西漢長信宮燈,源自滿城漢墓。其形為宮女跪坐執燈,由頭軀臂、座盤罩相組,盤可轉動,罩可開合。女體臂中空為煙道,煙導入器,室內清潔。環保理念,以機導之,實屬機巧,譽稱中華第一燈。數度觀瞻,卻無緣面之。后于國博中偶得一見,直呼幸運。人之一生,凡事不可強求,信矣。
另有透雕龍鳳紋銅輔首、錯金博山爐、鐵足銅鼎、彩繪散樂浮雕高陽墓道壁畫等,亦是典藏精品。
本院中,更有金縷玉衣,圖片入中學歷史教科書。主體由各形玉片近二千五百、金絲千克聯制而成,其主為中山靖王劉勝,乃漢武帝異母之兄,后世三國劉備之先人也。
燕趙雪花,大之如席,極言物異。院中所展,亦能相佐。狼牙山之五壯士,放羊娃之王二小,前世文物珍貴,后世事跡感人。先覺之大釗,御寇之本齋,慷慨之士流傳;唐山之抗震,雄安之崛起,戰天斗地精神賡續。
嗟乎,倚太行,襟渤海,聚人氣、盼復興,燕趙過往可敬、未來可期。
趙州橋記
石門趙縣,古稱趙州。其蛟河之上有橋曰趙州橋,隋匠李春之跡也,制造奇特,原理機巧,歷1400年,乃存世最早石拱橋。
橋之最為稱絕者,乃其主體框架結構為單孔敞肩也。大拱兩肩各兩小拱,輕橋體量、減水阻力,如初月出云、長虹引澗。有詩贊曰 “水從碧玉環中去,人在蒼龍背上行”。
因橋皆由石料砌成,鄉人稱大石橋。宋朝哲宗北巡為其雄奇所動,賜名安濟橋。經數十次水災、八次戰亂、八次地震及火災,仍安之如初。橋之兩側玉石欄板與望柱,精刻群龍陣圖,或盤或據,或善或惡,橋中之饕餮,毛發分披、目露兇光。極言行人不要停留,以便通濟利涉。橋渡人,其本意也;橋度世,亦其本意也。嗚呼,一橋之安,百姓則安;一橋不安,天下不安。
夫大凡名勝之地,必有民間傳說相隨。趙州橋之橋面,有條坑槽與圓坑槽各一,赫然入目。民間相傳,魯班周游天下,被皎河所攔,一夜間建造此橋。張果老騎驢,柴王爺推車,相約來試趙州橋其堅固與否。二者以法術聚來日月與五岳,重壓橋上,而橋仍固,只遺車轍與驢蹄印痕。
過八仙大道,穿臨河長廊,有李春塑像昂然而立。仰視一人、一橋,有《小放牛》依稀回響“趙州橋魯班爺修,玉石欄桿圣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壓了一道溝”。
后世以滄州獅子應州塔、正定菩薩趙州橋為華北四”。梁思成謂趙州橋乃中國工程界一絕,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太平河記
太平河源于太行山,于石門入滹沱河。
而滹沱河,《禮記》稱“惡池”,《周禮》稱“厚池”,《史記》方稱“滹沱”。主流源于晉,流經冀,入海于津,為華北水之大者。
太平河地勢平、河舒緩,水面蔚為大觀。石門趙陵鋪段,有人工跌水。跌水者,調節上游下游之落差建筑也。幅寬二百米有余,落差近十米,其勢壯、其聲威,如天雷轟頂,似巨獸怒吼。水至窮處,尚能如此;人至末路,夫復如何。
沿河而下,河之兩岸四季皆景,玉蘭擎盞,銀杏揮金,夏聽蟬,冬賞雪,各得其所,各有其妙。
當此春時,又逢假日,踏青之人不絕如縷。賞桃李之灼灼,嗅丁香之菲菲,有清風拂面,無市井喧囂,自是賞心悅目,可得內心安樂。有國之南水北調與太平河交叉,有明渠,亦有暗渠,為鄂之丹江口之水也。利國千秋,利民萬代,此乃國之神來之筆。
行至下游,忽見一小型花海,遍植薰衣草,滿目幽藍,似天似海。幽香御風,直入肺腑;蝶飛蜂舞,好不怡情。今人心壓大、情緒躁,自應親山水近自然,卸負減壓,方可延年。
嗚呼,太平,人心之所向也,太平河,太平之具象也。
榮國府記
批閱十載、增刪五次,曹霑成就《石頭記》。其原籍,有河北豐潤、遼寧遼陽、江蘇南京等地之說,爭訟未決。
紅學泰斗馮其庸力證宋之名將、正定曹彬為曹霑遠祖,故正定建榮國府。緣《石頭記》所述,機巧、構建、格局,皆相契。
歲在壬寅,時在初夏,“敕造榮國府”果然“金門玉戶神仙府,桂殿蘭宮妃子家”。院為五進四合式,路分中東西三路,居中者為賈政公務院,西院為賈母說王熙鳳兩院,東院為賈政庭院。宮廷格局,雕梁畫柱好景觀;威嚴莊重;長幼官民自有序。花亭俏麗,小橋迂回,婉如蘇州園林,實為燕趙新觀。,雄踞一方,極盡精工、不遜蘇杭。
白石老人曰“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景觀復原亦然,到纖至悉也。《石頭記》世人熟諳,仿榮國府難乎其難。唯其難,方見匠心。佳木擎傘,管弦鳴于耳畔;異卉吐芳,流云游弋池中。幾處場景,更是驚艷。寶黛初見,金童牽手玉女,喜事暗含悲劇,千古一曲長恨歌;姥姥進府,主人戲弄奴仆,萬世黎民市井圖。
榮府門外,店鋪林立,酒旗飄飛,場景復原,古街恍若康乾盛。
紅樓一夢千古恨,正定已是滿城春。嗟乎,世事流轉,一夢浮生,唯有巨著恒久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