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家周習新作長篇小說《中國農民》分享會在山東壽光菜博會舉行。會議由山東省作協副主席王方晨、山東文藝出版社編輯室主任秦超主持。山東壽光市文聯主席曹忠志出席并致辭,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圖片庫原藝術總監焦波、《詩刊》副主編王冰、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副主席楊沐、趙臘平、施建石及40余名作家、評論家、編輯、記者等到會交流探討。
《中國農民》是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副主席周習取材于家鄉壽光,以縣委書記王伯祥為原型創作的紀實小說,講述農民書記王為民帶領菜鄉農民發展大棚蔬菜種植、進行農業革命的故事。該書為2017年山東省作協的重點立項資助項目,并入選中國作協“新時代山鄉巨變”主題創作改稿培訓班和“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名刊名社拓展計劃,由山東文藝出版社出版。
《詩刊》副主編王冰從文學發展的角度對該書的影響進行高度評價:3000年來,特別是近100年以來,中國農民總是身處水深火熱之中。20世紀50年代眾多農村題材作品展現了中國人民“站起來”;80年代作品展現人民“富起來”;而體現人民“強起來”的作品不可多得。十八大以來,亟需弘彰新時代風采的新時代文學,中國作家協會啟動了“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周習的《中國農民》響應了號召,無愧為一部塑造新農民形象的文學著作。
楊沐從農業現代化問題切入探討:壽光大棚蔬菜是設施農業,這使得農民改變了工作方式,也使地方官員改變管理方式,改變基層領導與農民打交道的方式,而周習這部作品就把這種關系體現出來,可啟發基層干部或社會學者深入研究。
趙臘平對本書及作者總結出六種情懷:紅色情懷、家國情懷、家鄉情懷、農民情懷、自然資源情懷與文學情懷。“文章開頭寫,黃河拐彎是為了潤澤更廣闊的中國大地,這里便能看出作者深深的家國情懷。”他還提到,主人公是一位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通過他可管窺壽光乃至整個山東的農村改革經驗。
中國石化作家協會副主席馬行注意到,本書在寫農業的同時也嵌入了工業背景。從勝利油田的蔬菜供應需求切入菜鄉的農業,多處寫到工人,體現了一種工農結合的典型,“壽光已成為周習文學創作生命的重要支撐點和創作源泉,她用筆墨重新建構了一個壽光菜博會,讀這本書,就像讀一本蔬菜全傳。”
山東文藝出版社編輯室主任秦超談作品中主人公的形象時認為:傳統中國農民身上貼著諸多貶義標簽,而本書則塑造了一群敢拼敢干、善于抓住機遇、尊重科學的壽光新農民形象。并且壽光經驗不私藏,不只富一鄉一縣而已,而是無私、積極地向全國推廣,因而本書叫《中國農民》并非“夸大”,像書中這般的新農民將越來越多地在全國各地涌現。
“早在十多年前,周習就告訴我她要寫一本《中國農民》,如今見書,我也認為書名起得很恰切,因為它不只寫壽光農民,更是要為全國農民提供一種改革經驗,它不只紀實記錄,更有一種惠及社會的使命感。”來自中國石油作家協會、《地火》編委毛竹這樣補充。
作家康橋說,以前許多關于農民的作品并非真正寫農民,專寫農民種菜致富選題獨到。翻開第一頁,一句“食為政首,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映入眼簾,道出書中真諦,可見周習對三農問題分析得透徹,這本書講好了中國農村的故事。
作家黃旭升就書中幾處對主人公的細節刻畫進行了分析,優秀小說的人物與情節應深入人心,歷久彌新,這本小說便是如此。許多情境描寫得身臨其境,具有現場感,讓他看到主人公繼承了老一輩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引發了讀者的強烈共鳴。
作家閔凡利評價:該書用筆深情,用情淋漓,是書寫中國農民如何走出貧窮的精心之作,是書寫當代中國農民用汗水和心血闡述“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的恢宏之作。同時還是一部具有史料價值,《齊民要術》般的壽光大棚蔬菜發展史。
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會員張世奇也論及該書的時代性:不論是《鹽堿地》《行走烏蒙》還是《中國農民》,周習的作品始終懷有對人民深深的愛。這部作品采訪深入,細節翔實,涉及諸多農業生產和技術方面知識。在人物塑造上,對人物心理活動把握準確,語言符合人物形象,令人記憶深刻。在出版時間上,醞釀十余載至今問世,正是把握了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與時代共振,頗具思想政治高度。
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會員黃彩梅評價,該書以農民為切入口描寫了作者家鄉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山鄉巨變偉大史詩,描繪出一幅幅感人至深,氣吞山河的時代畫卷,凝聚著齊魯壽光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彰顯著人類文明的光輝。
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山東分會副主席于學軍評價,這是一部新時代的農民創業史,樸實無華、情感真摯地描繪了真實的農村面貌。沒有博人眼球的離奇情節,沒有夸夸其談,而是用接地氣的語言,客觀記述了主人公形象,給人以正氣。
李昌武
青州市作家協會主席張雯,壽光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李昌武,壽光市教育局劉占山,壽光市作家協會主席李桂華、黨支部書記高鳳城、副秘書長朱翠華、會員孫志林,壽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干部付恩光等,壽光日報社主任邱家興,壽光市靜地書苑總經理王瑕,以及周習同學代表孫承志等,就壽光本地情況和對作者周習的了解各自發言交流。北京青年報記者張恩杰在會后對作者周習進行了創作訪談。
“我手中的筆不會停下,不論是否取得成績,我將一如既往地關注農民,關注農村,關注廣大勞動者,以及自然資源系統的工作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