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津屋檐下
每當(dāng)雨天的時候,我就會想起上津老家的瓦屋。
瓦屋是用黃土夯筑而成的,屋頂上是用土燒制而成的泥瓦一列一列相互搭檔蓋在一起的,每家的房屋形成了一節(jié)有近一米寬的屋檐。這種房屋屬于中國最古老的建筑風(fēng)格了,從明清一直沿襲到現(xiàn)在沒有改變過。老屋一家挨著一家,就如家人般親密無間,這種屋脊相連也拉近了居戶之間的距離。那時我們的父輩們端一碗飯可以從街頭吃到街尾,這家吃點小菜、那家喝一杯小酒,親如一家的世風(fēng)民俗,讓這里民風(fēng)極其淳樸。每家屋檐下吊著一串串紅彤彤的辣椒、掛著一串串金黃的玉米棒、放著剛出鍋熱騰騰的紅薯,整個小城如水墨畫般美麗。
少年時我家道貧困,父母們整天勞作但收入微薄,所得并不能養(yǎng)活一家,所以雨天我們沒有關(guān)于“傘”的概念。下雨時,條件好的家庭可以帶個草帽,而對于我們這些農(nóng)家的孩子來說,用一塊不到一平米的塑料薄膜頂在頭頂來擋雨就是奢侈的了,更多的時候我們只好在雨天光著頭,迎著風(fēng)雨享受老天的恩澤,好在老家的屋檐給我們帶來了不少溫暖,讓我們少了很多風(fēng)吹雨淋。記得在雨天放學(xué)路上,有時我們會同一些小伙伴們順著屋檐一直走到家里,再大的雨點也淋不著我們,甚至還有些意想不到的“收獲”:鄰居們吃飯或是收獲的時間。所以那是我們的衣服口袋最高興的時刻:鄰居們拼命把一些好吃的往我們的口袋放,有時口袋裝不下了還讓我們手里捧著一些,著實讓我們飽餐一陣,我們也很高興的謝謝長輩們。
其實我更懷念上津屋檐的另一個好處,在上津,無論你是漂泊的游子還是遠來的旅人,都會得到熱情接待。那時每家的屋檐下和城門洞內(nèi)都會放一些小板凳供來人休息用,就是再大的風(fēng)雨你站在屋檐下也會風(fēng)雨不浸,溫暖如屋內(nèi)。有時好客的長輩們甚至?xí)饪偷郊依镆黄鸪燥垼瑥牟皇斟X。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們正在吃飯時,外面有三個人好像在問著什么,和善的母親站起來把三個外地人迎進屋內(nèi),讓他們和我們一起吃飯。三個外地人吃飽后千謝百感,一定要給2元錢以示謝意,母親推辭好一陣子,始終沒收外地人的錢,后來他們高興的走了,我們幾個卻只吃了個半飽,還埋怨母親為什么不收那2元錢。因為母親在生產(chǎn)隊勞作一天才可以記9分錢的工分,在那時,2元錢足可以讓母親勞作20多天。可母親卻淡然地說了一句,哪個人不出門,哪個人出門不會遇到困難喲。
其實老家的屋檐給我們的童年帶來了更多的樂趣。
六、七十年代是個物品極端缺乏的年代,我們的童年幾乎沒什么玩具,但凡有一些玩具都是長輩們或是我們自己做的。所以雨天時我們一些小伙伴喜歡站在屋檐下,看著雨水敲擊著瓦屋,雨水順著瓦縫流下來,如一幅水簾擊打在古老的石子街上,在我們的眼里,雨滴猶如一排排豎起的琴弦,我們在屋檐下用手一掀一掀的,彈奏天然的“樂器”,快樂無比。
現(xiàn)在我們住著四四方方的水泥鋼筋房,樓房街市千篇一律,古老的屋檐并不常見,讓過路人得不到很好的避風(fēng)躲雨。而我覺得現(xiàn)在的人更不懂“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古話的真正含義,在相處時太過于露出鋒芒,爭鋒相對,所以人們之間的關(guān)系不像老輩們那樣和善友好。想起曾看到過一些消息,說上海一步行街要打造讓游客不淋濕和不曬太陽的活動,把街道用一種東西覆蓋起來,使游客不管什么天氣下都可以舒適的購物和游玩,這也是一種和諧之舉吧。
我不能讓家鄉(xiāng)以我為榮,但我要以我有這么個古老又溫暖故鄉(xiāng)及瓦屋為傲。
上一篇:梨鄉(xiāng)的四季歌
下一篇:鋪滿田園的“詩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