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孫臏兵法》
《孫臏兵法》是繼《孫子兵法》之后,我國古代的一部重要軍事理論著作。《漢書?藝文志》稱之為《齊孫子》。據說原書共八十九篇,附圖四卷,但從《隋書·經籍志》開始,《孫臏兵法》在以后的著錄中再沒有出現過,由此人們推斷該書大約在東漢末年便已失傳。直到1972年,才在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墓葬中重新出土。一部竹書可惜僅存三十篇,而且殘缺不全。
《孫臏兵法》不僅繼承了《孫子兵法》光輝的軍事思想,而且結合戰國時期的戰爭特點,有所發展,有所創新,是先秦時期戰爭實踐的總結,是我國古代軍事理論的珍貴遺產。通過《孫臏兵法》,可以看出孫臏的軍事思想。
一、孫臏兵法》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孫臏兵法》分上、下編,各十五篇。上篇包括《禽龐涓》《見威王》《威王問》和《陳忌問壘》等,是由孫臏的弟子在其著述和言論的基礎上輯錄、整理而成;上、下篇內容相仿,只是在編撰體例上有所不同,目前無法確定下篇是否為孫臏及其弟子所著。如今我們所見的《孫臏兵法》收入十六篇,包括上篇十五篇,和下篇中的《五教法》。
《孫臏兵法》是對孫臏多年統兵作戰實踐經驗的總結,書中提出的一系列戰略戰術,對春秋以來的作戰陣法都起到了很好的借鑒和發展作用。
縱觀《孫臏兵法》十六篇,在繼承孫、吳軍事思想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 首先,孫臏在《威王問》中闡述了戰爭是政治斗爭工具的戰爭觀。他明確地說,戰爭不是什么別的,而是先王傳布"道",即政治的工具。先王不是不想要"責仁義,式禮樂,垂衣裳,以禁爭奪",為社會創造和平的生活環境,但是,依靠空口說教辦不到,所以才"舉兵繩之",用戰爭的手段禁止爭奪。然而,戰爭作為政治斗爭的工具,并不是可以經常使用的。戰勝固然可以"存亡國,繼絕世",而一旦戰敗,則會"削地而危社稷"。所以,對待戰爭"不可不察",要慎之又慎。喜好戰爭的國家一定滅亡,貪圖勝利的人一定受辱。孫臏的這種戰爭觀顯然比"以戰止戰"的思想更加深刻。戰爭作為布"道"的手段,進行戰爭一定要合于"義","戰而無義,天下無能固且強者"。經濟是戰爭的基礎,只要有充足的物質準備,小城照樣能鞏固堅守。在《強兵》篇,孫臏又進一步提出,要想強兵,當務之急在于"富國",明確揭示了戰爭對于經濟的依賴關系,在理論上發展了孫武所提出的"因糧于敵,取用于國"的論題。其次,發展了孫武"任勢"的軍事理論,明確提出了"因勢而利導之"的作戰原則。《呂氏春秋·不二篇》說:"孫臏貴勢",這指明了孫臏兵法的特點。勢是戰爭態勢,是敵我雙方軍事實力(包括兵力、武器裝備、軍事物資等)的布局。孫武早在十三篇中就提出了"任勢",即駕馭戰爭態勢的思想。孫臏則在"任勢"的基礎上,提出創造和爭取有利作戰態勢的各種原則。他在《威王問》中說:"勢者,所以令士必斗也",而士的斗都應當在創造優勢的條件下進行。如齊威王問:敵我兩軍實力相當,兩軍將領相望,陣勢都很堅固,誰也不敢先動,應該怎么辦?孫臏回答:先派少量部隊,由賤而勇敢的將吏率領去試探攻擊,接戰后只許敗,不許勝,把主力部隊隱蔽地布好陣勢,待敵軍分兵追擊我小部隊時,我軍從側翼攻擊敵軍主力,就可獲得大勝。在應付"敵眾我寡,敵強我弱"的戰爭態勢時,孫臏提出要"讓威"。即避開敵人鋒芒,隱蔽好后續部隊,以便使我軍能隨時轉移。主力部隊將持長兵器的戰士排在前面,持短兵器的戰士排在后面,選派弩機手援救危急。等待敵人攻擊能力下降,再行反擊。這也是充分利用敵我雙方的條件,造成有利于我的態勢,以扭轉敵眾我寡的不利形勢。戰爭是瞬息萬變的,所以要及時抓住有利戰機。孫臏把弓弩比喻為"勢",也正在于說明戰爭就是要爭取發射弩矢的那一最有利的瞬間。孫臏還注意利用各種地形創造有利的態勢。他在《官一》篇說:在山險中作戰,要放開谷口,把敵人引出山谷來交戰。在雜草叢生的地方作戰,要虛設旌旗,誘敵深入,進行消滅。"易(地形平坦)則多其車,險(地勢險阻)則多其騎,厄(山陵狹谷地帶)則多其弩。"自己要搶占有利地勢,攻擊處于不利地勢上的敵人,這叫做"居生擊死" 總之,孫臏主張把握有利戰機,利用一切可能的條件,創造有利于我、不利于敵的態勢,以爭取戰爭的勝利。其三,孫臏指出了人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他在《月戰》篇中說:"間于天地之間,莫貴于人",這是人文思想的重要表現。中國的人文思想導源于春秋,戰國時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思潮,在人不被當作人看待的專制時代,孫臏能指出人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無疑是進步的。從人文主義的論題出發,孫臏與孟子一樣,也提出決定戰爭勝負的三要素是天時、地利、人和。他說:"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所謂"人和",就是得眾、得人心。"得眾者,勝","不得眾者,不勝"。孫臏的這種以人為貴的軍事思想,顯然也是由繼承《司馬法》的"仁本"思想而來的,但提法又超越了《司馬法》,是戰國時代人文思想在軍事學理論方面的重要表現。其四,孫臏在軍事學上的另一重要貢獻,是豐富和發展了春秋以來的陣法。春秋時,由于盛行以車兵為主的方陣作戰,陣法大多以"三陣"、"五陣"為主。戰國時,由于形成以步兵為主,車、騎兵為羽翼的多兵種協同作戰,又出現了大規模的野戰和圍城戰,所以軍陣的陣法更加復雜化了。孫臏在《官一》篇中,指出了十幾種陣法,如:索陣,用來進剿敵人;囚逆陣,用來疲憊敵人;危□陣,嚴兵以臨敵;云陣,以弓弩與敵對射;羸陣,圍困敵人;闔燧陣,用來消滅敵軍前鋒;皮傅陣,用來強攻救援;錯行陣,聲張軍威;刲陣,攻擊高陵之敵;雁行陣,適合擺在蜿蜒曲折而多荊棘的路上;錐行之陣,適于火燒敵人的輜重糧草及接應的戰車,等。這就大大豐富和發展了春秋以來的軍陣陣法。孫臏還概括出一套使用八陣作戰的理論,"用陣三分,每陣有鋒,每鋒有后,皆待令而動。斗一守二,以一侵敵,以二收"。這就是說,用八陣作戰,可以把兵力分為主力、先鋒、后續部隊三支。作戰時只以三分之一的兵力接敵,而以其它三分之二作為機動兵力蓄勁待敵。如果敵人弱而亂,就用精銳的部隊擊潰它;如果敵人強而嚴整,就用老弱士卒去引誘它,待它兵力分散以后,再行進攻。孫臏對于運用八陣作戰的說明,是經典式的說明,這可以使我們從中了解古代軍陣作戰的奧秘。這是他多年統兵作戰的實踐經驗的總結。其五,孫臏在一系列戰略戰術上也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指導原則。如:他提倡堅持積極進攻的戰略原則,在《威王問》中說:"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主張打擊敵人沒有設防或防守薄弱的要害之處。這個說法顯然繼承了孫武"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的思想。但孫臏并沒有簡單地吸收,而是把它從一般策略原則升華為戰略原則,使它變成整軍經武的急務。孫臏還發揮了孫武"攻其所必救"的軍事原則,把這一原則與"批亢虛"、"示之疑"、"示之不知事"等巧妙結合起來,取得了桂陵之戰的勝利。對于孫武"我專而敵分"、以寡敵眾的戰術原則,孫臏也有創造性的發展。他提出對強敵要避開鋒芒,而引誘迷惑敵人,使敵人分散兵力,然后"我卒并而擊之"。孫臏在軍隊建設上提出選拔將帥的原則是"知道者",即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在國內得民之心,在國外知敵之情,上陣知八陣之經;見勝利敢于戰爭,不見勝利敢于進諫。他還提出了一套軍事教育法則,即五教法:處國之教,行行之教,處軍之教,處陣之教,利戰之教。并主張在軍中選拔一批勇武的戰士做選卒,以他們為沖鋒陷陣的主力。他認為,具有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國家才會"戰勝而強兵,故天下服矣"。(《見威王》)
當然,《孫臏兵法》作為二千多年前的歷史文化遺產,自然會有局限和不足。例如:它雜有陰陽五行的神秘成分,認為日月星辰可以影響戰爭的勝負。有時對于戰爭中的地形等物質條件看得過于片面和絕對。但這些缺點和不足并不影響它的價值。它是戰國時期戰爭實踐的理論總結,繼承了前輩軍事家的優秀成果,又對這些成果進行了發揮創造,在我國的軍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孫臏與龐涓
孫臏,生活在戰國初期,大約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具體的年限無法推算。其實,孫臏并非他的本名,而是因為他遭遇了龐涓的陷害,遭受了臏刑,人們才稱他為“孫臏”。至于他的原名,已無處可查了。
其實,孫臏和龐涓是師出同門的師兄弟,年輕的時候,他們二人一起在鬼谷子的門下學習。不過,后來龐涓先出山,而孫臏則留下繼續跟鬼谷子學習、深造。再后來,魏國派人來請孫臏出山,孫臏才下山到魏國為魏王效力。可是,當時在魏國的龐涓已經小有成就,在魏王面前也有了一定的地位,他怕孫臏來了之后會威脅到自己,所以,就故意陷害孫臏,使得孫臏遭受了臏刑。
在與同門師兄弟反目,遭遇不幸之后,孫臏偷偷去了齊國,為齊王效力。后來,孫臏和龐涓在戰場上相見,且都以軍師身份出戰。此后,憑借著如神般的用兵策略,孫臏將魏軍打得片甲不留,潰不成軍,最后,龐涓在馬陵戰役中身亡。后來,孫臏跟隨田忌逃亡楚國的時候,專心著作了兵書《孫臏兵法》,這本書不僅成為了一本曠世巨作,還成為了中國古代兵書當中的瑰寶。
三、孫武與孫臏
孫武,人們經常將其稱之為“孫子”,他是土生土長的齊國人。后來,到了吳國,投奔了吳王闔閭,在伍子胥的推薦下,為吳王闔閭效力,并得到了認可和重用。之后,伍子胥與孫武兩人合力為吳王獻計,幫助吳王建立了一代霸業。
除了輔佐吳王這個成就以外,孫武最為人們所稱道的,就是他所寫的那部《孫子兵法》。這部書可以說是用盡了他畢生所學,傾心編纂的一部兵書。該書全套共有十三章,其中所寫的很多軍事思想和用兵策略,被后之人廣為借鑒,并獲得成功,也因此,這本書被人們奉為“兵家圣典”。
此外,后世在帶兵打仗的時候,都離不開《孫子兵法》。哪怕是現在的軍事教學中,對于《孫子兵法》的學習也是非常看重的,足以見得其書在軍事作戰中的應用價值。正是因為孫武在軍事中概括和總結出了異常豐富、多方面的哲學道理,才確立了他在春秋末期的思想界中與孔子、老子的并列地位,并稱為“春秋末期思想界上空三顆明亮的星體”。此外,現在《孫子兵法》不僅用于軍事領域,還在經濟、體育等方面,都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應用,可見其價值。
《史記·孫武 吳起列傳》里提到孫臏的祖上是孫武,但是,卻沒說他父親是誰。后世經過相關的歷史考證,孫臏其實是孫武的后人,準確的來說,孫臏應該是孫武的第五代孫。這樣的結果,讓人有些驚嘆,孫氏家門真是人才輩出,而且,還都是軍事奇才。
根據相關的歷史資料《孫武祖孫關系譜書》記載:田書單傳二代至孫武,孫武一共有三個兒子,分別叫:孫馳、孫明和孫敵。這其中,二兒子孫明生了孫順,孫順生下孫機,孫機生了孫操,而這個孫操正是孫臏與孫服的父親。由此推算,孫臏應該是孫武的第五代孫無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