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閃發光的銅
劉寧
1
小時候大人讓猜一條謎語。謎面是:金銀銅鐵。打一中國城市地名。我茫然無措。謎底一公布,竟然是無錫。
金銀銅鐵錫,號稱五金。金子稀有,銀子也不常得見,鐵器倒是司空見慣,而錫這種金屬,因接觸的機會畢竟也有限,又常常把它和鋁相互混淆。唯獨對于銅,我不但是情有所鐘,而且是帶點先天性的喜愛。
這里面有些因緣。小時候,我的“百寶箱”里珍藏著十顆步槍子彈殼,閃閃發光的黃銅子彈殼,比在嘴唇邊一吹,個個能發出嗚嗚的鳴響。它們來自父親的一名參過軍的學生。當年他探親假回到故鄉,探望老師和親友,衣兜里裝著一些打靶訓練時收集的彈殼。見到我,塞給我十顆。對于一個不到十歲的男孩子,這種擺弄起來叮叮咣咣、握在手里沉沉甸甸的軍事制品,任人都能想象得到,它們于我是何等的心愛之物。
讀大學時,有個同班同學叫許海峰,應縣人,父親是縣里的公安局副局長。我倆坐過一段時期的同桌。這小子沉默寡言,專注于各門功課,再枯燥乏味的學科,他都聽得津津有味、聚精會神,筆頭子上幾乎不停地記錄著老師說出的每一句話,為了能跟上老師的語速,他的字不僅寫得丑陋(又小又緊巴,像老鼠拉下的顆粒屎),而且外人難以辨認。他的鑰匙環上套著一枚銅錢,圓形方孔,上面鑄著四個繁體楷字——“光緒通寶”。他是個很仔細的人,還自己動手給課桌抽斗加了一把小鎖子。上課前打開鎖子,拿出文具,鑰匙環就撂在桌面上。上課時,他記筆記,我就經常把玩那枚銅錢,摸得久了,竟瑩潤閃光。畢業前夕,他順利地考取了上海一所大學的研究生,現在定居在杭州,任國內一家航空公司的集團副總之一,掙著一筆可觀的年薪。這都是后話。我要說的是當年我們畢業之際,我倆互相寫完了彼此的留言冊之后,他悄悄遞給我一件小東西:那枚“光緒通寶”。作為對他的一種念想,我也把這枚“光緒通寶”套在了鑰匙環上,這一套就是近三十年了。
純粹是出于喜愛,我還曾以不菲的價格請回一尊紫銅香爐。器型不算大,很沉,規制高仿明代的正德爐,品相簡潔典雅,閑得無聊時便把玩把玩。后來又積攢了不少香灰,逢年過節,初一十五,便也會焚一縷檀香,端插于香爐內,再于心底上祝禱祝禱。
2
中條山,我心向往久之。它是太行山脈的一條分支,東據太行,西眺華山,黃河和涑水穿流于它的兩端。憑高遠望,向東,乃中原大地;向西,乃關中平原;向北,乃晉南盆地。像一座大廈的屋脊一般,整條山脈挺立于華夏文明三個起源地帶的核心。清《一統志》載:“狹而長,呈條狀,西起華岳,東抵太行,此山居中,故曰中條。”
中條山有色金屬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條山集團”)成立于1956年,以銅為主,多業并舉,是我國重要產銅基地之一,華北地區最大的銅聯合企業。
在我書生的想象當中,在那里,在中條山中,漫山遍野,隨目所及,應該是閃閃發光的銅礦石吧!
2024年5月14日,應山西省地勘局“表里山河地勘人”文藝采風團之邀,我踏上了“南線”的采風之旅。看到行程表上寫著當晚住宿地是垣曲縣,莫名的一陣興奮,那里可是華北銅都啊!我即將踏進一座銅的國度,一片閃閃發光的世界。
在隰縣城邊一家鄉土特色飯店用罷午餐,下午的首站參觀點,是臨汾市隰縣寨子鄉的峪里地質文化村。黃土溝壑之間,一座座大型的黃土殘塬、黃土梁和黃土峁,形態各異,深淺不一,無不在無聲地講述著滄海桑田的地質偉力。接近黃昏時節,大巴便向運城市的垣曲縣行進。
途中,一直坐在后排的采風團成員王術榮女士,從座位上站起身,徑直走到大巴最前邊,手握麥克風向同車人講述了一段話。她發言的大意是:
她既是本次采風團的成員之一,也是省地勘戰線的成員之一,她是二一四隊有限公司的一名員工。提起這個二一四隊,外界可能知之甚少,但在全國地勘系統之內,那可是大名鼎鼎。因為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他們就秉承著建設祖國、為國找礦的宗旨和信念,在技術落后、設備簡陋、環境極其危險艱苦等各種不利的外部條件之下,憑著一股艱苦奮斗、忘我奉獻的大無畏精神,翻遍整座中條山,踏遍溝壑谷道,涉遍溪流川河,硬是發現了儲量巨大的銅脈礦藏。該大型銅礦的發現和后續開采工程的實施,對新興共和國的工礦業建設以及相關工業產業的大發展,發揮了難以估量的支撐作用。1984年,國家地質礦產部發起一項提案,決定在垣曲縣建造一座紀念碑,以紀念二一四勘探隊為典型代表的中國地勘人的卓越貢獻。1986年,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和地質礦產部聯合表彰二一四隊在地質找礦方面的突出貢獻的紀念碑正式落成,就坐落于垣曲縣城“舜王客棧大酒店”所在的那條大街的中央部位,并命名為二一四地質勘探隊“功勛紀念碑”。38年來,功勛紀念碑始終屹立于中條山麓,見證了該隊地勘人的歷史功績,成為每一個地勘人心中永遠的精神豐碑。
王術榮講到這里,嗓音突然喑啞起來,眼眶也溢出清澄的淚痕。她接下來的幾句話,我至今印在腦海里。
她說:“我們搞地質勘探的,很多都是子承父業,老一輩走不動了,退下來了,兒子女兒頂上去,接著干。深山老林,就是我們的家園;爬山涉水,就是我們的生活;敲石鉆探,就是我們的進項;冷餐涼水,那是家常便飯;蚊蟲叮咬,更是司空見慣。危險、孤獨、寂寞、單調,這是我們這個職業先天性的底色調;責任和擔當,又是我們揮之不去的精神故鄉。很多人患有職業性老胃病,大部分人習慣于沉默寡言。在外人眼里,他們陌生而怪異;只有那滾動在山谷里的風,那頭頂轉瞬即逝的云,還有腳下粗糲的砂土,以及溝底嶙峋的巖石,才是最懂他們的,也是最親近他們的。”
到達垣曲縣已近晚間八點。用罷晚餐,夜宿于舜王客棧酒店。一夜無話。
翌日清晨,早早起來。聽說那座聲名遠揚的地質功勛紀念碑就在酒店大門口附件,便匆匆走過去觀瞻拜謁一番。
碑體厚重樸實,由前后兩部分組合而成。前半部分,由三位地質勘探人員的塑像組成,從左到右,依次是手扶鉆機的勘探工人、手持測量儀器的技術人員和正在做表格記錄的女性地勘隊員。在他們身后,一面下寬上窄的碑墻陡然升起,碑墻中心,“開發地下寶藏造福人民”十個鎏金大字赫然在列。
用罷早餐,大巴將我們采風團一行載到一處正在施工的地勘工程現場。它位于中條山一個山坳深處,行政區劃隸屬于垣曲縣毛家灣鎮管轄。這里四面山嶺環抱,遠遠望去,一座高聳的探井平臺正矗立于山巒半坡之上。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這樣的工作現場。雄渾的鋼鑄塔架,粗壯的鋼筋纜繩,搭載著人造金剛鉆頭的一根根鉆地探桿,每根近二十米之長。或集束懸掛于塔架半空中,隨時等待接入鉆探機的堅硬卯榫當中,然后被深深地打入無邊黑暗的地底之下;或肩并肩地平躺在地面之上,個個身上痕跡斑斑。撕扯、炙烤、剮蹭、碰撞,金屬的外傷,強硬的介入,豪邁的掘進;液體、巖石、粉末、灰燼,或沁入它們的管壁內里,或涂抹在它們的表皮之上;探查、拷問、分割、截取,人類的物質獲取,直觀地演示為眼前這樣一個工業載體:向下,向下,持續地向下;提取,提取,堅定地提取。在不可測知的黑暗地下,人類的活動和意識深入其間;那里,火星四濺,那里,五彩斑斕,那里,激情涌動,活力無限。
圍繞著鉆井和鉆機,鉆探工人們各就序位,操作其間。有踩著鋼筋軟梯奔上半空平臺的,有拽弋鋼索鏈接探桿的。操握電閘者,神情專注,目光之炯炯;固定鋼鑄卯榫者,開闔自如,孔武而從容。這是屬于男人的純粹世界,搏殺和征服,全部都隱暗于地表之下,饒是如此,那縷縷刺鼻的機油味道,那陣陣嘎嘎作響的鏈條扭動,那激越轟鳴的機械鼓噪,以及傳自地心深處的鉆頭的吶喊嘶鳴,都在片刻不息、深沉而持久地撞擊著我的心臟,一聲聲,一下下,哐哐哐——咔咔咔——咔咔咔——哐哐哐……
他們都戴著工程頭盔,全身上下穿著一種獨特的耐人尋味的紅色工作服。他們一旦穿上這身工裝,無論是站在機位上,還是散布于山野里,視覺上都是那般的光艷奪目!對于這種紅色譜系,我忖度數度,仍然百思不得其解。它既不是美術大紅,也不是胭脂緋紅,更不是袞龍袍紫紅。像交通紅綠燈的紅?它又明亮了許多;像國旗的中國紅?它又活潑了不少;像太原北郊崛圍山的楓葉紅?它又艷麗了一大截;像紫禁城的宮墻紅?它又輕快了一里地。采風團中,多是書畫大家和攝影大師,我把這個困惑拿出來,斗膽向他們請教。一連問了兩位老師,都表示一時說不太清。只有來自左云縣的作家兼畫家和攝影家的趙少雄老師,沉吟良久,悠悠地告訴我,這是一種紅色系的人工調色,具體靠近哪一種事物,他也一時說不太清。
對于地質勘探,我當然是茫然無知的門外大漢。據項目施工負責人介紹,本次工作目的,是在對中條山垣曲縣老寶灘銅礦床及其外圍區域的地質構造、巖漿巖和成礦學,做綜合研究的基礎上,以勘查區內的地球物理異常地質體為重點解剖對象,通過地質、地球物理、鉆探等立體探測技術手段,預期提交可供進一步勘查的銅礦產地一處。本次勘查區,位于山西省南部中條山北段。
聽罷,我驀然一驚,原來腳下便是中條山,鉆機下采的便是銅礦石!
書生的想象終究要歸于想象,歸于主觀的美好。
在這里,在中條山中,我抬眼四望,漫山遍野,隨目所及,沒有看到一處閃閃發光的銅礦石。藏灰色的山巒連綿著的,仍舊是藏灰色的山巒;間或一片林木,眼球稍稍舒緩一陣;再向更遠方望去,不是連續不斷的藏灰色山巒,便是青灰色高蹈空冥的天穹。
人類巨量的、動輒以千萬噸計的、對于閃閃發光的銅的需求,就源自于我的眼目之前,來自于地表的深淵之下,出自于他們咸澀的汗珠和粗壯的雙手之中。
地勘隊,為人類探求物質和財富的先遣隊;地勘人,山野間最浪漫的逐夢者。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鑿巖錘,帆布包,探測儀,等高線,三腳架,水平尺,干饅頭,老咸菜,山泉水,方便面……碳鋼塔架,無縫探桿,金剛鉆頭,潤滑機油,礦石取樣,地質分層,元素提取,金屬成分……向前向前,踏進深山深處;向上向上,攀爬峻拔高嶺;向險向險,涉過急流浪湍;向下向下,打破鉆探記錄。
倏忽之間,一陣驚喜。我領悟到了他們身上工裝那種紅色的譜系了,那就是心臟的殷紅色啊,一種最火熱的紅色,最跳動的紅色,最新鮮的紅色,也是一種最赤誠的紅色。
時至今日,回顧此番文藝采風之行,懷著一段閃閃發光的黃銅想象而去,揣著一顆殷紅滾燙的人間心臟而歸,豈不圓滿乎?
作者簡介:
劉寧,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山西省作協文學院第三、第四批簽約作家,并榮獲第四屆優秀簽約作家獎(2016年3月)。迄今在《中國作家》《小說月報?原創版》《青年文學》《北京文學》《天津文學》《鴨綠江》《西部》《山西文學》《黃河》《都市》等各級各類文學期刊發表中短篇小說、散文、非虛構·紀實文學、報告文學等各類文學作品計約100萬余字。出版中短篇小說集《光線筆直地照射》(北岳文藝出版社,2015年11月)、散文集《上黨之水天脊來》(北岳文藝出版社,2014年11月)。曾獲原平市政府首屆“梨花”文學獎·小說大獎(2013年12月)。現居太原。
上一篇:割麥時光難忘懷
下一篇:紀念,那個不一樣的白求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