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長征源
賈亦儉
驕陽似火的甲辰年7月,我們頂著高溫禮敬了紅都瑞金后,再前往長征精神發源地贛南市于都縣,一群新老黨員來這里開展黨建活動,探尋長征源頭神奇的故事,接受一次觸及靈魂的精神洗禮,感悟偉大長征精神的深刻內涵。
這里是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中央蘇區最后一塊根據地、南方三年游擊戰爭起源地、長征精神的發源地、中央蘇區全紅縣之一和蘇區精神的形成地之一,此地一縣就誕生了16位共和國將軍,是一座信仰之城,希望之城,人文之城。
來到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主題展區,巍然矗立的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直刺蒼穹,這是一道讓世界驚奇的風景,也是讓中華兒女世代敬仰的永恒的精神高度。望著象征著中央紅軍從此揚帆遠征的雙帆造型,從一塊塊基石中我們看到了豐碑的硬度和風骨,雙帆的韌勁和速度,還有那凌云的壯志和豪氣。
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內,一張張歷史圖片、一份份文獻實物、一個個沙盤模型,記錄著中央紅軍長征前后那段可歌可泣的壯烈歷史。聽導游講到動情處,掌聲如滂沱大雨打濕了我們的臉龐。從這部為人民幸福而憔悴而壯烈的史詩中,我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故事開篇,首行詩句那氣貫長虹的架勢,以及共產黨人磅薄的力量。
站在長征第一渡——東門渡口前,我們仿佛聽到了90年前于都河的驚濤駭浪。1934年在于都集結的中央紅軍8.6萬余名將士,在當地百姓的支持下星夜突圍,分批渡過于都河,隨后在中華大地勾畫出一條蜿蜒二萬五千里的“紅飄帶”。各種方言集聚在一起探尋真理,于都河里的魚兒和水花告訴我們,這里有軍民團結、一心為民的紅軍致勝源泉,有不屈不撓、堅信革命必勝的偉大信仰,以及由此鑄就的國民強大的精神支柱。
每一次出發都有原點,每一次橫渡都有舊岸。回望于都,她竟是個千年人文之鄉,迄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是江西最早建縣的18個縣和贛南最早建縣的3個縣之一。一眼望千年,閱盡歷史滄桑,周敦頤、岳飛、朱熹、文天祥、王陽明先后在此留下墨寶,這是一個底蘊深厚,人文璀璨,讓人再顧傾心的地方,擁有大量保存完好的歷史古跡。周敦頤在這里留下了千古名篇《愛蓮說》,歌頌了后來的共產黨人所擁有的蓮花那堅貞品格和潔身自愛的高尚品質。王陽明在這里播下了相觀而善的思想種子,共產黨人也正是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和思想來反思和提升自己。文天祥在這里寫下了《集句大書羅田巖石壁》的感人詩篇,留下了民之父母的千古丹心,一直激勵著共產黨人一心為民。岳飛在這里寫下“天子萬年”的家國情懷,而共產黨人則將其發展成為“人民萬歲”的共和思想,創建了人民共和國。
這里,因“三錘三匠”(打鐵錘、補缸補鍋錘、彈棉錘;木匠、泥匠、篾匠)而獲得“民間手藝之鄉”美譽,如今“三錘”敲擊再次奏響時代榮光,“三匠”造出精品共奔富裕小康;全國著名的“嗩吶藝術之鄉”,嗩吶如天空打造的樂器吹開天幕,將生命的聲音傳遞,吹出了人間新的希望;作為“全國文化先進縣”的“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此處的22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了新的夢想,演繹著于都人民的文化藝術和聰明才智。
這里,隨便抓起一把泥土,里面都填滿了紅軍傳奇,隨手掬起一捧清泉,指縫間就會流出長征的故事,每一次感悟都會激起我們心中的澎湃。近9萬中央紅軍從這里殺開血路,撕裂敵人的包圍圈開始長征,于都縣為革命犧牲的有姓名可考的烈士就達1.6萬多人,其中犧牲在長征路上的烈士達1.1萬余人。全縣共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04處122個點,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15個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11個點,有市級以上紅色名村18個、可移動革命文物1049件。這些都是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鮮活載體。握住心中滿天愁云,游客們在此墜淚成碑,強大的紅色基因已經深入贛地骨髓,“長征情結”早已深深融入這座城市的血脈之中。傳承弘揚長征精神,打造長征文化品牌,建設一座沒有圍墻的紅色博物館,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于都義不容辭且當之無愧。
游客紛呈,文旅賦能。這里的淚目故事太多,每個大腦中都有光的回路,感恩的心伴隨崇敬一起升騰。我們一行中的許多人都認為,當年于都人民為共和國的建立作出巨大犧牲,今日全國百姓要為于都共富出力。來一趟于都不僅僅是受一次教育,更是對老區的一回支持;購買一些于都產品不僅僅給家里帶回食物和紀念品,更是對革命先烈后人的一種回饋;講好于都感人的紅色故事不僅僅是我們的責任,更是對革命作出重大貢獻的于都人民的一種肯定和傳播。
新時代、新征程,繼往開來奮起再越雄關,我們揚起風帆又出發;一次次新的長征,一個個勝利彼岸的抵達,我們永不停步。不忘“來時路”,走好“今后路”,與我們一樣到此源頭探尋者絡繹不絕。雩山如黛,歲月靜好,于都河水靜靜地流淌不息,山環水抱的于都如今不僅有火爆的紅色旅游,還有“綠色產業”綻放的旺盛生命力,天藍地綠,山水含笑,草木有情,勤勞的汗水在歲月的紋路里生根發芽,當代于都一幅青山綠水寫就的生態畫卷已經鋪就。我們重走了崎嶇的紅軍小道,欣賞了蘭花小鎮千種蘭花的爭奇斗艷,品嘗了富硒菜和富硒米飯,見證了潭頭村的新“硒”望。建在富硒帶上的農業和建在山里的數字農場,為于都的綠色發展找到了正確方向。新業態、新模式,紅色資源正在轉化為“金色效益”,當年的革命路、長征路,正成為新時代的振興路、幸福路。
我們行走在于都河兩岸,領略自然和諧的風光,一路西流的河水心事透明。紅軍、長征、集結、渡江、勝利五座大橋,連通了城市南北,架起了于都的脊梁,形象地總結并闡述了紅軍長征的五個階段,我們每跨過一座橋就有一種不同的感悟和聯想。這個夢想開始的地方,集聚了那么多的香火,正將她的榮耀傳遞四方,她的偉大長征精神淵源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