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丁峙長篇報告文學《打開地球之門》新書首發式在北京成功舉辦。會議由中國大地傳媒集團、黨委專職副書記彭健主持,大地傳媒出版集團總編輯王永奉為大會致辭。原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壽嘉華出席會議并做了重要講話。自然資源部宣傳教育中心主任夏俊、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著名生態作家李青松、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副主席趙臘平、地科院物化探所黨委書記覃家海、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周習、北大縱橫總經理王璞、廊坊日報社副總編趙志峰以及陰奕璇、周飛飛等作家、評論家、教授、編輯、記者等30余人對作品進行了深入交流。
原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觀賞石協會創會會長壽嘉華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她說:“《打開地球之門》既真實又生動,既理智,又很風趣。閱讀之后我很感動。物化探所的歷史,歷歷在目;物化探所的事情,歷歷在目;物化探所的人,歷歷在目…”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文津因故未能到會,特發來小視頻表示祝賀。著名作家黃世英認為:“丁峙干了一件大事,他的報告文學《打開地球之門》終于成了。”“《打開地球之門》為前人樹立了豐碑,為今人和后人樹立了楷模,是一本鮮活具體、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化探所發展史。”
自然資源部宣傳教育中心主任夏俊:
祝賀丁峙同志《打開地球之門》新書出版。借此機會,對物化探所對地質科學家表示敬意!我們要講好自然資源故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毛主席當年講,地質工作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一馬擋路萬馬不能前行。物化探到底是干什么的,物化探怎樣打開地球之門?需要通過文學作品廣泛宣傳。地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唯一家園,認識地球、保護地球、利用地球是人類的永恒課題。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我國宣傳主題是珍愛地球,人與地球和諧共生,這是一個大課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也離不開地質工作。最近出版的《習近平關于自然資源工作論述摘編》,系統闡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等重大問題。地質工作在新時代大有可為。新時代,不光找礦,農村地質、城市地質、地質災害防治等等,都離不開地質工作。希望進一步搞好成果轉化,也希望物化探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把文學傳承弘揚下去,進一步講好自然資源故事。
中國大地出版傳媒集團總編輯王永奉:
我謹代表中國出版傳媒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顧曉華致辭,代表中國大地出版傳媒集團對各位領導及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一部書的誕生,包含了作者多年的心血和長年的的積累,長篇報告文學《打開地球之門》尤其如此。她的篇幅,之中人物的真實性及多種文件的敘述,更是對作者文字把控的一個嚴峻考量。
在這部報告文學為讀者展開了一個物化探所65周年走過的光輝歷程和不一樣的巨幅畫卷,讓讀者看到了地質物化探工作者的艱辛和不為人知的另一面。最讓人感慨的是書中所傳達出來的那種積極進取、昂揚向上的精神更是催人奮進。
地質出版社、大地出版社原總編輯王章俊:
《打開地球之門》是一部厚重的科普大作,又是一部現代版的物化探“史記”,通過一個個鮮活生動、可歌可泣的人物傳記,譜寫了“中國物化探的歷史”。通過征戰木里、出征羌塘,鏖戰柴達木,“給地球做體檢”。
丁峙先生是一位精通日文、英文的翻譯家,一位人物傳記作家,稱得上中國物化探史上的“傳奇”。
丁峙先生是一位勇于有夢,敢于追夢,勤于圓夢的人,所以,他才能成就自我,獲得成功,他是年輕一代的楷模。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著名生態文學作家李青松:
讀過《打開地球之門》后,腦子里跳出三個問題——其一,誰打開了地球之門?其二,用什么打開的?其三,打開之后看到什么?這是一本奇異的書總體有三個認識,第一個,認識了一個機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簡稱物化探所。全書65萬字,呈現的就是這個機構從最初的艱難創業到取得輝煌成就的六十五年所走過的光輝歷程。第二個,認識了一個人——丁峙。丁峙既是一個作家,又是一個翻譯家。“翻譯”二字加一個“家”不是那么簡單的,他在外事活動中,做過口語翻譯,還有多本譯著,亦有自己理論體系。第三個,認識了一群人——物探人。他們打開了地球之門,為國家找到了金銀銅鐵錫等礦藏,找到了石油,找到天然氣等能源。他們還為地球體檢,為大地號脈,這是一群不得了的人——他們掌握著地球的秘密——誰掌握了地球誰就掌握了未來。
中國自然資源作協副主席兼秘書長周習:
《打開地球之門》是第一部具有史料價值的、記錄物化探發展歷程的文學作品。它像一把鑰匙向讀者打開了物化探知識的大門。
這本大書是物化探人的全家福、英雄譜和光榮榜。作者用傳記人物寫作筆法,張弛有度,活潑詼諧,把從物化探系統走出來的,我國早期地球物理專家夏國治副部長和敢于創新的壽嘉華副部長以及顧功敘、謝學錦、趙文津、楊文采等四位院士,還有眾多的物探科學家塑造得生動形象,讓人過目不忘。丁峙教授筆下的人物眾多各有千秋,他們共同創造了物探史上的奇跡。
書中所呈現出來的人物風貌是時代精神的關照,具有現實意義。服從祖國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在科學上探索上不斷創新的精神,更值得我們擁有和學習。
電影導演、中國傳媒大學影視協會副會長劉中波:
機緣巧合,前不久,我剛剛參觀了山東地礦局展廳,學習領略了山東地礦局地質六隊英雄隊員們的不朽風采,深受感動和啟發。而《打開地球之門》里面感人至深的故事俯拾皆是,作為影視人,這是一次難得的了解我們這些無名英雄的機會。
現在,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大眾層面,都迫切的需要多一些宣傳我們科學家的影視作品,我們影視人應該擔負起這樣的歷史使命。所以我也計劃接下來會創作幾部反應我們地質科學家的電影和微短劇作品,把他們的故事通過影像展現在更多觀眾面前,把他們不畏艱難、艱苦奮斗、勇于奉獻的物化探精神發揚和繼承下去,為中國新時代發展在年輕一輩中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礎做出一點貢獻。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程騁:
我喜歡書中鮮活有趣的人物。地質故事怎樣講,年輕人才愿讀?不能強求年輕人感動于上一代人的言行,但本書能讓年輕人看到其祖輩、父輩在面對自己境遇時如何堅守有趣的靈魂。這使本書具有生命力。
“盲人摸象”在我心中是褒義詞。正是從不同角度觸摸才使人們認識一頭大象。而物化探人正是用不同方法從不同角度探索,使地球這頭“大象”逐漸清晰起來。物化探人,以及所有科研探索者,還有用筆探索人心的作家們,都是我心中的“摸象人”。
北大縱橫作者面對面總經理、教授王璞:
一是祝賀!壽部長做了精彩的發言,老大姐娓娓道來、情深意切,這種傳幫帶,是一大亮點一大收獲。她也給過我她自己的書,寫得特別好,和《打開地球之門》有這么深的鏈接,寫了兩位部長四位院士,把壽部長性格描繪得和小時候很像,把人物性格刻畫得栩栩如生。在野外,很艱苦的行業,留下了史詩般的歷史,材料真實,引人入勝,入耳入心。第二點,出了好書,讓好書代表著歷史,能夠被大家所了解。北大縱橫公司有28年歷史,有實力做公益事業,于是圍繞學習強國、書香中國、文化強國做文章。樹立自信,找突破口,現在線上為王,丁峙教授每寫一篇,也放在線上。作者面對面欄目300天已有440多位作者出面,自然資源系統的《打開地球之門》、《中國農民》、《生命進化的秘密100個為什么》,都進入了作者面對面欄目。
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駐會作家劉光富:
丁峙教授的《打開地球之門》是一部書寫中國物化探的報告文學,是一部打開讀者視野,了解物化探創業發展的作品。全書有點,有面,點面結合。三個大部分全面介紹了不同年代,不同時期的光輝歷程,展現了一代又一代物化探人刻苦學習,艱苦樸素,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作品有深度,有廣度,有高度,有溫度,值得讀者閱讀。再次對作品首發表示祝賀!
非常感謝丁教授用汗水和心血捧出了這樣的好作品,她是文學百花園中的一枝絢麗的花朵,充滿了正能量和文化自信。丁教授記錄歷史,為物探化人塑造了一個群體雕像,功德無量,向您致敬!
中國作協會員、青州市作協主席張雯:
丁峙老師的《打開地球之門》,采取地方志章節目的結構,以報告文學的方式進行寫作,是一部兼具地方志、教科書、報告文學三重性的作品。寫人物不是寓觀點于記述之中,而是對人物的心理、情感以及工作場景等進行了細膩的描寫,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可讀性,讓讀者深深地感受到了地質工作者的喜怒哀樂與艱辛付出。這樣的寫作方式我還是第一次見,感覺非常新穎。希望更多的讀者走進這扇“大門”,去領略其中的美妙。
《打開地球之門》責任編輯蔡衛東:
《打開地球之門》是一部史詩之作,有厚度、有溫度、有高度,適合各界人士閱讀和參考。
對于專業人士,可以看到物化探人在那個年代,是怎樣開展工作的,是如何開拓創新的,取得了怎樣的成就。這對于當下的專業人員,無疑具有直接的參考價值,對推動自身的科研工作向前發展,無疑具有借鑒意義。另外,書中凝結的物化探精神,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它令人鼓舞,催人奮進。
對于非專業人士,本書將是他們了解物化探所機構、物化探事業、物化探人的一個窗口,可以感知物化探是干什么的,物化探人是怎樣打開地球之門的,獲取的地下礦產是怎樣支援國家經濟建設的。頑強拼搏,奮發向上的物化探精神,對自身的事業發展也具有推動作用和借鑒意義。
對于作家來說,也具有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因為本書為地質行業或物化探專業的報告文學,除此之外,其他還有很多行業或專業領域,諸如冶金、煤炭、石油、建材、化工等,都有它們的發展歷史,輝煌成就,以及動人的故事,都有待于作家們去搜集素材,去謳歌和贊美,撰寫出屬于它們自己的報告文學。
對于史學家來說,同樣具有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因為本書記述了厚重的物化探史,既包括物化探研究機構發展歷史,也包括物化探事業發展歷史,有研究這方面歷史的史學家,可以閱讀此書,去發現和提取他所需要的史料元素,為助力自己的史學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從而以史為鑒,繼往開來。
作家、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副主席趙臘平:
有道是,“秀才人情紙半張”,丁峙老師贈我的可是一部長達到65萬字、厚433頁、大16開本的心血之作,這人情肯定是重千金。我有幾點感想,一個是這部書大氣磅礴,也就是“豪氣”。這本書寫的是中國地質科學院物化探研究所成立65年來的輝煌歷程,也是一部新中國成立以來物化探事業的發展史。本書的作者似乎輕車熟路,游刃有余,用65萬字,包括人物、歷史、人物、故事、情節、描寫、議論、抒情等精巧地安置在全書的三大篇、十七章、八十一節里,“羅馬的歸羅馬,凱撒的歸凱撒”,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另一個是格調清新,也就是“仙氣”。寫一個單位漫長歲月的報告文學,一不留神就可能寫得婆婆媽媽、嘮嘮叨叨,豆腐韭菜,雞毛蒜皮。但本書作者在處理串穿全書的主線和具體的細節方面不落窠臼,不墜俗套。讀著讀著,我們會感覺到一種精神、一種文化的芬芳迎面撲來。這大概就是這個物化探研究所的靈魂,它特有的氣質,是隱藏在這個名字背后的深層次的東西。
作家、省作協理事、廊坊市文聯編輯部主任李錚:
今天我聽到有人說《打開地球之門》是物化探所的《史記》,表面看這評價有些夸大其詞,其實細分析卻又覺得很恰當。首先,它是記述物化探系統歷史的書籍,詳細地記錄了物化探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其二,它是以記傳體形式敘述歷史的,人物故事眾多而豐滿,有血有肉,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本來物化探是一個相當專業的科學領域,因為紀傳體運用得好,可以引起非專業讀者的閱讀興趣;其三,因為它是本系統第一部史書,因而具有開創性和先導性,如果后人不在此基礎上續寫,就會令人感到巨大的缺憾。從以上三個方面比較,說《打開地球之門》是物化探系統的《史記》恰如其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史學意義會越來越突顯。
高級編輯、廊坊日報社黨委委員、副總編輯趙志峰:
《打開地球之門》以紀實性報告文學手法,生動再現了物化探人鮮為人知的為祖國奉獻奮斗的故事,它以廣袤的視角、精準的線條,掃描大江南北,滄海桑田,星移斗換,耆老新星。尤其是各位足以榮耀一座城市的兩院院士,不下百位的科學技術人員,他們的家國情懷、探索精神、奉獻意識、堅決行動,值得尊敬,值得學習!
同時,不管是走訪還是創作,這部書都凝聚了作者大量的心血,其娓娓道來的敘事風格、富有哲理的經典語言,幽默詼諧的故事情節,通俗易懂,耐讀尋味,讓人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可以說,它完全具備了史料價值、宣傳價值、學習價值、文化價值、收藏價值。
本書作者助手、物化探所青年職工代表張家聲:
能和丁教授一同完成長篇報告文學《打開地球之門》很榮幸,整本書歷時三年有余,在此期間,我和丁教授一同走訪多處,采訪相關人員百余人,輾轉北京、西安、藍田、廊坊多地,歷經十一次改稿,多次加班到深夜凌晨,今天在北京開展新書首發式,我也十分欣慰,歷經坎坷終成此書。這本書不僅僅是物化探所六十五年以來的人和事的發展史,更是一部物化探科普書,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書卷伴青燈,足以慰平生!
作家、主任編輯、河北東方學院數字媒體學院教授田志友:
有三點感受,第一點感受是“價值”。《打開地球之門》最大的價值就是史料價值,丁先生的這本書記錄了物化探所的發展歷史,記錄了為物化探所的發展做出了貢獻的“大人物”和“小人物”,讓我們大家了解了物化探所的昨天和今天。第二點感受是“精神”。《打開地球之門》塑造了一批物化探人勇于奉獻、樂于奉獻的奉獻精神,但我更多感受到的是丁先生要為物化探人樹碑立傳的“釘子精神”。《打開地球之門》全書有65萬字,丁先生十易其稿,要是沒有“釘子精神”真的很難做成這項事業。第三點感受是“幸福”。什么是幸福?大家的答案都不一樣,但對于丁先生來說,能干事、能干成一件事,就是幸福......
最后,我想報告給大家的是,丁先生的另一本專著也出版了,這就是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墨香星河》。丁先生散文最大的特點就是真誠,讀他的散文就好像丁先生坐在你面前跟你講話,很自然,很流暢,很親切。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著名作家與文學評論家李一鳴評論說“這一篇一篇散文,含蘊著滄桑的味道,那里有對人生的解釋,對生活的和解,對命運的理解,對心靈的拯救”。
詩人、中國自然資源作協會員王之峰:
我想從以下三個方面表達我的感受:第一,我想以個人名義表達對丁老師的敬意。丁峙老師在過去3年里,披肝瀝膽,廢寢忘食,用了65萬字書寫物化探所65年可歌可泣的奮斗歷程,精神可嘉!第二,報告文學《打開地球之門》涉及的100百多人個人物,從院士,部長,行業精英,到普通的地質隊員,工程浩大,專業復雜。但我們發現書中每個人物訪談資料詳實,宏觀上提綱挈領,細節上刻畫生動,鮮活,尤其學術問題考據嚴謹,專業性強,實事求是!第三,《打開地球之門》是在所領導支持下物化探所文化建設的重要成果,可作為物化探所三光榮地質傳統教育的重要文化讀本之一。
與會人員合影
供稿 周 習 張家聲
攝影 郭友釗 繆翰林
丁峙原名丁志俊,系知名作家和翻譯家,早年畢業于吉林大學,曾任物化探所情報室副主任,后出任廊坊市大友翻譯有限公司總經理,當選“廊坊市十大影響力人物”,2019年被中國翻譯協會授予“資深翻譯家”榮譽稱號。
上一篇:首屆“長征源杯”全國征文大賽頒獎儀式在于都舉行(內附獲獎名單)
下一篇:沒有了